潮州古城区西北处,有一条寻常小巷叫旧西门街。旧西门街曾称“古斯文街”。笔者记得孩提时代街头有一闸门,叫巷头门,门由灰砖砌筑,门额嵌有一石匾,镌刻 “古斯文街”四字,二扇巷门用木板做成,门旁有一个更棚,一位叫汉伯的老人看守,负责“扣更”(打梆子)和开闭闸门。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社会治安良好,加上交通的需要,巷头门被拆除,“古斯文街”石匾也不知去向。
《辞海》中对“斯文”的解释是:“斯文”指文人或儒者,又指文雅。用现在的话说,可以引伸为知识分子或管理人才。因而,“古斯文街”的“斯文”可谓是名符其实。笔者在这条小巷住了50多年,见识的名流就有十多位。
许小士先生继承其祖父许兰若、父亲许伯之的事业,三代都是著名的儿科医师。许小士22岁辟室临床,并就读于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和安天锡针灸学社。他藏书千种,广读医书,医术一流,勤于著述。论文先后发表于《三三医报》、《绍兴医药月报》、《医界春秋》和《山西医学杂志》等报刊。他的文章有《点草考古》及《白头翁的研究》被收入《中国医学大辞典》(出版于1935年)。他曾主编《潮安医药旬刊》、《潮安国医公报》、《潮安草药学》;还被聘为《广东中医》周刊特约撰述、《华西医药杂志》特约撰述和全国中医师公会上海办事处主任陆清洁的中医顾问。新中国成立后,许小士曾任潮安县医务人员甄考委员兼主考人,潮安卫协副主任和潮州保健中医联合诊所主任;并曾创办潮州国医讲习所。
许小士曾当选潮州市第二、三届人民代表,潮安县第四、五届人民代表。
张长民先生是许小士医师的高徒,16岁时就读于潮州国医讲习所,出师后也在旧西门街挂牌行医。1963年任潮安县中医院学徒班班主任,长期从事地方医学史研究。后调汕头地区卫生学校(今潮州卫校)任教,副教授职称。张长民著述甚丰,桃李满天下。
吴修仁先生是笔者就读于广东潮安高级中学时(1961—1964年)的业师,教授生物学。后调任韩山师专(今韩山师院)教务处处长,副研究员。吴老师自1954年以来,教学之余,重视科学研究,经常到各地调查植物,采集标本,不但充实了教学材料,丰富教学内容,而且通过调查,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了解潮汕植物种类及其分布,明确各种植物的别名和用途,经过多年努力,参考大量文献,原稿一再修改补充,终于编纂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潮汕植物志要》。该书的出版,对从事农林医药卫生工作的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对于潮汕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意义。该书曾获得国际学术会议的奖项(世界医药卫生金杯奖)。
吴修仁曾当选潮州市第十届人大代表。
1957年“反右”时,旧西门街1号有位谢锡侯先生,是海外归侨。他刚从海外归来不久,不熟悉国内情况,看到岳伯亭市场的米面作坊有用人力挨磨的现象,就在会议上说“以人代畜,成何体统”,还针对时弊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后来被打成“右派分子”。虽然他是位对国家有贡献的爱国华侨,也难于逃过此劫。当时他曾在其住厝举办一个展览会,其中有周恩来、何香凝、廖承志诸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他的照片。
民国时期的工商界中吴祥记是家大公司,其四大天王(四位大经理之称)之一的洪疏九先生,是旧西门街洪厝人。洪先生在解放前后的潮州工商界中享有盛名。
柯晓山先生,是与王显诏先生同时代的较有造诣的国画家,擅长山水画,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级画展。1963年曾与王显诏、佃介眉合作山水画参加潮汕老国画家作品展览。柯先生曾开课授徒,当今一些画家曾得益于他的指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