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迎亲筵
迎亲之日,男家的喜筵颇多。除早上新娘未归前的亲朋筵外,自新娘进屋后就有半餐筵、正午筵、转台角筵、谢客筵、晚酒筵等5个。
①亲朋筵。此筵席是请同族元老、亲房长辈和亲戚长辈及好友聚餐庆贺。时间在早上。凡吃了这一筵席者,新郎与新娘拜堂时都要去领拜。
②半餐筵。新娘入屋后,媒人、新娘和送嫁的亲人、接亲者及一名女长辈(全是妇女)要在新娘房吃一餐。因为这餐是在正常的早餐与午餐的中间,所以人们称其为半餐。此餐无荤,菜谱是腐竹、粉丝、豆腐、珍金(黄花菜)、豆芽等素菜,没有一点儿肉类,故有人称其为点心。
③正午筵。正午筵最丰盛,猪、鸡、鱼、豆腐等酒菜一应俱全。吃半餐筵的那班人仍在洞房吃午筵。宗族元老和至亲长辈在正厅入席,每席均安排有男家的一名老长辈和一名年纪较轻的长辈陪客。年纪较轻的长辈负责斟酒、装饭等服务工作。席间,新郎父子俩要到长辈桌与客人见面言谢。其他平辈以下的客人在中厅和脚厅入席。入席时,男家要给来宾每人派一个红包,名叫筵席礼。
④转台角筵。此筵席主要是媒人和送嫁的女人说要吃的,地点仍在洞房里。时间在正午筵后约2小时开台,吃不完的菜肴,客人可用荷叶打包带回家里去。由于午筵不久又吃转台角筵,故客人所吃不多。炊事人员晓知这帮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于是多煮些肥猪肉给她们吃。但客人也多多益善,将肥肉带回去煎油煮菜。有的地方不吃转台角筵,而是搞桌面酒。所谓桌面酒,就是炊事员按正午筵一桌酒菜的标准,菜色品种多少和用量多少,生切好装入大花碗,一菜一碗,放入礼盒,派人于午筵后送达新娘父母家,给亲人吃一餐。若菜量不足,则由新娘父母家补够。
⑤谢客筵。下午三四点钟客人临走前,男家还要做一顿酒筵给客人吃,酒肉菜齐全,让客人吃饱上路,以示答谢客人,故名谓之谢客筵(有的地方不搞谢客筵)。
⑥晚酒筵。出(接)亲这一天,凡在男家做事的工作人员,晚上还要聚集吃一餐。吃不完的饭肴,全部分给新郎家的亲房各户,人多的多给点,人少的少给些。凡帮女家做事的阿姨子,客婆和抬嫁妆的车郎,女家也要备足酒菜,晚上款待他们一餐。
22、送客归
谢客筵结束,客人即将告别新娘与新郎。此时此刻,新娘与娘家的亲人在洞房相互拥抱痛哭,难舍难离。男家在村族大门外侧小片位置摊一张新席,新郎站在席上,面向大片欢送客人出村。每位客人行至新郎面前时,便停步将筵席礼(红包)放在席上,然后与新郎互相点头致礼谢别。男家派员燃烧鞭炮欢送。
23、摊床看嫁妆
晚酒筵过后,新娘的家婆要先去洞房看嫁妆(有的地方不看);要接亲者(好命婆)帮新娘摊床。看嫁妆和摊床均要呼彩。家婆打开箱盖看嫁妆时,一边用手摸着衣物看,一边呼彩道:“上面看得下,金银车打车;下面看得上,金银箱打箱”(意为很富有)。看毕,好命婆为新娘摊床。一边摊,一边呼:“摊床摊得快,三年生两个;摊床摊个埂,你坌我也坌;摊床摊个窝,你摩我也摩。”有的呼:“床四方,席四方,新娘早生状元郎;双手丢开鸳鸯枕,新娘早生贵子阵打阵(很多的意思)。”
24、闹洞房
新娘床摊好后,村里的年轻人饭后便邀伙结伴涌到洞房来闹房(俗称闹果子)。有人一进门便大声嚷道:“闹新莫闹旧,闹旧家家有。”为闹房提供理论依据。闹房,其实是村中青少年为热闹一番而采取的一种群体性的喜庆娱乐活动。一则新娘初来乍到,来看看新娘的面孔,并要新娘解答一些难题或做些高难动作,测试一下新娘的胆量和智慧水平如何;二则到新娘房来闹点花生糖果吃。主家对此早有准备。房里备有花生(有生有熟)、红枣、糖果等食品,用来打发闹房者。此外,新郎的叔父和舅父还要到洞房坐阵,准备协调解决一些意外的问题。
闹房开始时,新郎新娘首先要用茶托捧茶向叔父、舅父敬茶,受敬者饮茶后,要放一个红包到茶托,以示回礼答谢。端茶给小伙子饮时,小伙子一般不急于领茶,而是先出一些难题给新娘或新郎做了后才接。例如要新郎抱新娘,要新娘与新郎亲吻,要新娘与新郎猜谜语,要新娘与新郎咬东西或用筷子挟圆滑的东西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花样繁多,闹着而玩,趣味无穷,笑声满房。少年儿童则生性好吃,闹着新娘和新郎给花生糖果。有的吃了生花生便说:“有生的”。吃了红枣便说:“枣子好甜”。
在闹房中,有时有些思想修养欠缺的人,暗中弄来一些山蚂蚁放置新娘床上,弄得新郎和新娘休息时不得安宁,要捉蚂蚁。洞房一般闹1至2小时便散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