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林立言:一个国家文化部授予的潮阳笛套音乐传承人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阳区

引 子
     《潮州府志》卷二十九有这样的记载:“……天祥起兵趋潮,丙与俱知大厦不支,遂家潮阳为潮阳人,晦迹方外……”潮阳笛套音乐之“源”起于宋。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到达潮阳。当时,作为宋室左藏朝散大夫的吴丙(字汝光,原籍江西,后为潮阳人)随师抵潮,吴丙生平酷爱音乐,又是宫廷乐宦,因而带来乐工歌伎和礼乐资料。宋亡后,吴丙定居潮阳棉城。宫廷音乐的种子也因此播落于潮阳,后经历史的演变和乐工们的辈传,潜移默化地吸纳溶合地方音乐而发展成为具有潮阳地方特色的音乐。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莅潮观看潮阳笛套音乐时赞叹地说:“在笛套音乐里有宗教的情结,天人合一,很平合、很自然、很健康、向上,国粹啊!国外是没有的,有宫廷的味道,又有民间的味道,这是个活种,不能丢掉。潮阳笛套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一笔宝贵财富,这样的音乐在中国实在是太少,应该一代代好好传承下去,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说起传承潮阳笛套音乐,究竟谁劳苦功高?如若在潮阳“英雄排座次”,按照社会各界的承认、圈内人士的赞誉,功劳应归77岁民间老艺人林立言。2008年2月,林立言终于金榜题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音乐)代表性传承人(潮阳笛套音乐属潮州音乐的一部分),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林立言传承潮阳笛套音乐,传奇人生有着传奇的故事。
根的情结
  林立言1932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棉城镇兴归乡(今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兴归居委),为望族人家所出。孩提时代,林立言的家与戏院仅一墙之隔。据林立言回忆,双亲曾说,襁褓中的他,一听戏院响起的锣鼓声,就满脸嘻嘻笑,嘴里叽叽喳喳,有时还手舞足蹈哩。6岁的他,一听锣鼓声,就求父母担梯给趴上围墙看戏……地利、天赋珠联璧合,林立言在这特定的环境熏陶下,少年时代便爱上了潮州音乐。慧眼识才的父亲,在林立言10岁的时候,便安排他接受潮州音乐老师训教,那时棉城有什么出名的师傅,父亲都联系给林立言拜学。青少年的林立言先后师从了高丁城、王邦豪、郑开创、林光等学习司鼓,许叙乐学外江司鼓,郑国瑞传授笛套古乐、大锣鼓、苏锣鼓乐曲、牌子的吹奏及相应鼓点科介等。在名师的指点下,林立言显示了聪明的天赋,很快就学会了潮州音乐和潮阳笛套音乐的司鼓吹拉弹奏全套技艺。
  林立言说,可能因对家乡根的情结,他学艺最感兴趣的项目就是郑国瑞传授的潮阳笛套音乐,真的被这一以龙笛为领奏,加上古笙、箫、管为主,伴以古代弹拨乐的古筝、琵琶、三弦、月琴、秦琴、阮和古弦乐等,并配以罄、木鱼、介钹、丹音、哲鼓、木板、五音锣、响盏等“小八音”套曲式的音乐品种所吸引,尤其喜欢上了语音重,丹田有力的家乡人吹奏更“高亢、激越、响亮、磅礴”的潮阳笛套音乐。自此他把注意力和精力转到研究传承潮阳笛套音乐上来。他把全副心思投进去,经常到县文化馆与行家及名师郑国瑞切磋笛套音乐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青年时期的林立言学笛套音乐博采众长,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但练就了自成一体的“大方准确,刚柔相济”演奏风格,又成长为能够创作乐谱的艺人。1958年,林立言出任了潮阳县民间音乐研究组的主司鼓,1960年则任县文化宫业余剧团副团长兼司鼓。1984年,他参与整理的“闾欢”、“登楼”、“四大景”、“莲花峰赞”和创作的“红棉吐艳”潮阳笛套音乐一炮打响,引人注目,荣获汕头鮀岛音乐花会组委会颁发的二、三等奖。
无私奉献
  潮阳笛套音乐经历民国时期与文革时期,随着现代文明从不可抗拒的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每个角落,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展示的平台日益消亡,传承群体越来越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等影响,艺人年龄越来越大,人才出现断层,硬软套古乐已经濒临失传,笛套古乐岌岌可危。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这一古老的音乐却又发扬光大,重放异彩,尤其近几年,在参加汕头国际音乐花会的表演中,典雅的艺术表现深受观众、行家的赞赏。笛套音乐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原因何在?熟知内情的人都说幸好有林立言的无私奉献。他出于对中华文化的情结,自觉投身抢救与传承这一工作。
  林立言不辞劳苦收集整理笛套音乐珍贵资料。文化大革命爆发,传统的民间艺术潮阳笛套音乐面临了灭顶之灾,艺人被列入“天下三不朽”而遭受红卫兵的严厉打击,人被批斗,家被冲击,收集整理的资料被没收焚烧……林立言为保护笛套音乐这一艺术,与残酷的现实抗争着。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与师弟蔡衍生前往师傅家收集保护曲谱,经他们收集保护和整理的潮阳笛套音乐曲谱多达20余首,这些珍贵资料,一批于2004年毫无保留地捐献给区委宣传部编辑出版《潮阳笛套古乐》。
  克服了重重困难,林立言花费精力财力,全心打造传承队伍与基地。于1997年创建了潮阳震东城笛套锣鼓队。2000年又把震东城笛套锣鼓队扩建升格为潮阳潮声丝竹社。十一年来,在他的悉心呵护培育下,这支队伍已培养了多名青少年笛套音乐演奏员。
  谈起组建潮阳震东城笛套锣鼓队和潮声丝竹社这一队伍与基地,林立言感慨万千:“什么叫一穷二白?什么叫白手起家?办震东城笛套锣鼓队和丝竹社那阵子就是!”林立言对我说:“那才叫‘刻骨铭心’呢。”
  林立言自从1984年参加汕头“鮀 岛之夏”音乐排练后就一直惦念着有可能自己要成立一支笛套音乐队伍,为笛套古乐抢救、恢复、保存和传承建立队伍与基地。1997年,审时度势的他抓住了办震东城超级商场这一机会,以震东城文化室为名,顺水推舟成立了震东城笛套锣鼓队,吸收一些有演技和爱好的成员参加。队伍虽然成立,但缺乏排练场所和活动经费。林立言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毅然挑起重担,一步一个脚印排解困难。他自筹资金,想方设法在棉城东门购买一套140平方米的商品房作排练场。缺乏经费,林立言把每月400多元的退休金与子女孝敬的1000元零用钱捐上,用于购买音乐器材和其他开销。这一捐献长达11年之久,花掉自己的资金近20万元。2000年至2007年,林立言患上严重心血管阻塞病,先后五次上广州做“打支架”手术。医生叮嘱他要好好休息,然而,他为了笛套音乐队的排练节目,抱病坚持上班,基本上放弃了节假日和休息日,与师弟蔡衍生当老师教导笛套音乐队排练笛套音乐。笛套音乐队伍的成立,使潮阳笛套音乐演奏有了一个实体,许多庆典、录音、汇演、比赛都由它担承,更重要的是担负起抢救、整理、恢复、保存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工作。
  林立言胸怀博大,慷慨大方,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各级文化部门和音乐同仁的钦敬。2004年3月,他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优秀民间艺术师”称号。
求索不止
  林立言为研究传承潮阳笛套音乐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今的他已年近耄耋。儿女事业有成的他,本该可以在家颐养天年,然而,他不这样做,近几年反而焕发更大热情,继续着研究和传承潮阳笛套音乐的求索工作。
  林立言表示,《潮阳笛套古乐》书虽然已出版,好多古老的曲谱虽经抢救已记载下来,但还不够全面,研究传承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笛套音乐宋末传入潮阳的时间界定还有待研究,依他了解到的大量佐证显示,东晋隆安元年潮阳建县,每年春秋二祭礼乐,“燕乐”就开始有笙、箫、管、笛演奏的宫廷笛套音乐,如冲天歌、山坡羊等礼乐,明晰传入的朝代是他有生之年的任务,一定要攻克。同时,他也对传承工作上的困难表示担忧,最重要的是继承传统,保护传统,传承传统的工作还亟待补上。如演奏人才年轻的少,已出现断层,需抓紧培养人才;乐器中笙、管变味,缺乏原生态的东西;笛套音乐水平原音乐味得不到薪传,外出演出交流少等等。为改变存在的不利因素,不致笛套音乐失传,近些年来,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林立言抱病教徒,又继续着人生最后的求索,“玩命”地培养笛套音乐年轻一代专业人才。2006年底,当他获悉棉北街道平北居委举办潮州音乐培训班,便主动上门找居委干部,联系上笛套音乐课,还偕师弟林良丰、杨汉泉三人当教师,传授笙、箫、管、笛和司鼓等技艺。2006至2008年,林立言还在潮声丝竹社排练点一周举办二场潮阳笛套音乐讲座,为潮阳尽心尽力培养笛套音乐人才。三年来,林立言已培养出40多名掌握演奏笛套音乐技艺的年轻人才,潮阳笛套音乐人才断层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为保留笛套音乐原生态,林立言花费精力、财力在还原乐器本来面目上下功夫。他经常自己或托人到器乐生产厂家切磋制造笙箫管笛原生态乐器,在他的精心关照下,潮声丝竹社目前已配原生态器乐,艺术大有长进,多次参加比赛都摘金夺银,2003年参加第二届汕头国际音乐花会获集体演出特别金奖,四个个人奖,第一次获得艺术大面积丰收。回忆起此次活动,林立言说:用心于笛套音乐原生态,旨在还原潮阳笛套音乐本来真面目,打造笛套音乐为绿色音乐,以利对外文化交流,尽显宫廷民间特色。谈到此处,林立言有感而言,传承切不能囿于现状的满足,工作是无止境的,要做的事还很多,他的夙愿是,一定要把知的、会的东西毫不保留地传承给后人,再集中二年,对潮声丝竹社进行炉火纯青地打造,以提高演出业务水平,争取上省级、国级演出场所演出,让这藏于深闺无人识的艺术让世人尽知共享。“传承笛套音乐之路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他信口诵起的这句名句,其实正是其传承潮阳笛套音乐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是啊!林立言走从事笛套音乐抢救传承之路就是一求索之路,这求索之路,漫长啊!整整耗费了他一辈子的人生,60多个年头,但他无怨无悔,继续求索,他这执著追求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非遗抢救而求索。当然,在这条曲折、坎坷、漫长的求索之路上,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未完的求索之路等待林立言的还有八个字,那就是:生命不息,求索不止。

xinxinxinxin(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