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子谦
张子谦,原名张益昌(1899-1991),江苏仪征人,幼时私塾老师正是广州陵派琴家孙绍陶,受其熏陶及努力,十余岁已能演奏名曲多首。张子谦二十三岁离乡到天津谋生,结识着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为知音,在当时有浦东三杰之称,人们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称他们为查潇湘、彭渔歌、张龙翔。张子谦擅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龙翔操》为突出,故得此称号。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沉草农合着《古琴初阶》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作演出及录音;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张子谦的演奏风格清丽委婉,节奏跌宕,右手指法常用右偏锋弹奏于岳山和五、六微之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进入晚年后,其演奏更趋于夸张豪放,不拘细末,追求舒展惬意的情趣。
《操缦琐记》是广陵派古琴大师张子谦先生所作的琴学日记,始自1938年8月21日终于1963年8月6日,“凡会琴、抚琴、习琴、访琴诸端,事无大小,咸笔之于册”, 是20世纪古琴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此书多年来只在张先生门人弟子手中流传,未有公开出版之机会;2005年10月,方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本刊特请张先生关门弟子、琴家李凤云女士撰写此文,既为分析传统文人音乐最高境界的古琴音乐时值今日何以只能以“遗产”姿态存在,更希冀能为读者了解古琴——我国最杰出的音乐传统——打开方便之门。
二.吴熙载
吴熙载(1799~1870),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包世臣的学生。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亦善画。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吴熙载:(1799---1870) ,字让之,亦作攘之,别号还有让翁、晚学生、晚学居士、言甫、言庵、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师事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所以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书力极深,尤以篆隶见长。他从小喜欢篆刻,十五岁起即对汉印下过近十年的功夫。三十岁后见到邓石如的篆刻,惊佩不已,便倾心效法,并在学邓的基础上创立自已的面目。邓石如的资料很少,而师邓的吴熙载风格显著,作品很多,后人便觉得学习邓石如应以学吴熙载入门。艺术大师吴昌硕曾说过:“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其推崇可想。尽管如此,邓石如在篆刻史的发展上作出的革新贡献,仍然是吴熙载所不能取代的。他的作品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印谱》等行世。
三.阮元
阮元(1764~1849)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伯元,号芸台。仪征(今属江苏)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直南书房;历官山东、浙江学使,迁兵部、礼部、户部侍郎。嘉庆时,先后任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时,入朝为协办大学士、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太傅。死后谥文达。阮元提倡朴学,曾在杭州创诂经精舍,在广州创学海堂,培植、罗致学者编书。他精研《文选》之学,曾作《文言说》,提出以用韵比偶之法,错综其言,方可以称文;散体文的单行之语,乃是直言之言,论难之语,不得名为文。实际上是鼓吹骈文。其同里后学刘师培宣扬其说,章炳麟则斥为反覆自陷,可谓大惑不解者(《国故论衡·文学总略》)。阮元所作碑铭记传、论说考据等散体文,以及骈文如《学海堂集序》等都写得渊懿闲雅,有深纯自得之概。诗多纪游题咏之作,写得工整清丽,但缺少现实意义。他的诗文都表现一种学者兼达官的华贵气派。阮元在经籍训诂之外,还研究天文、历算、地理等学,著述颇丰。有《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经籍□诂》、《畴人传》以及《积古斋钟鼎□器款识》等书;创编《国史·儒林、文苑》传;诗文集为《□经室集》,包括文集4编29卷,诗集12卷,续集11卷,外集5卷。另外,还有《诂经精舍文集》14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