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北邻赣南、闽西,东接潮汕,是粤东的门户和水陆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梅州成为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因此,梅县人民十分希望能在梅江河上建一座大桥。
七十多年以前,梅城的开明人士黄荣樵、黄燮南、曾汉南、饶芙蓉、刘耀初、卢耕父等人,发动梅县区人民和广大的海外梅县区籍侨胞,建起了当时广东省屈指可数的一座钢筋水泥大桥,从而谱写了一曲梅县区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动人篇章。
黄荣樵、曾汉南等人经常聚在一起,商议建桥的事宜。黄荣樵早年在广西任县知事,后来因为同情革命党人和厌恶官场,就自动放弃官职回到家乡梅县区。由于黄荣樵足智多谋,人缘又好,因此,梅州政要人物多次登门拜访。黄荣樵乐善好施,把修桥补路等看成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曾汉南原来是一个山村小学的教师,为了躲避土匪的袭扰而碾转来到梅城,在水南公学任教。他为人忠厚,做事稳重大方,是慈善中人,对家乡修桥补路的事尤为热心。黄荣樵、曾汉南等人下决心一定要把梅江桥建起来,以此来造福梅县区民众和四方来客。经过一番的筹划,他们决定一方面发动梅县区人民发扬爱国爱乡精神,尽力捐款建桥,一方面利用侨乡优势,动员梅县区籍的华侨捐资。于是,梅县(今梅县区)县长彭精一和发起人当即成立了建桥筹备小组,马上开展工作。
十月的梅城,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正是施工的大好时节。1931年10月26日,梅江桥正式动工兴建。那时,在一条大江上兴建钢筋水泥大桥,不仅在梅城就是在粤东地区都是闻所未闻的,在广东省恐怕也为数不多。这充分显示了客家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建桥开始,资金严重短缺,施工器械极为落后。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黄荣樵不得不命令工程暂缓。于是,他派曾汉南专程到汕头请教自已的昔日好友、驻汕法籍工程师龚神父。经粗略计算,要完成这么大的工程,约需大洋12万,这对于梅县区来讲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让工程顺利进行下去,筹备组四处奔走,呼吁大家认捐。在这前后共有8000多人捐款。各商家店铺也纷纷赊借水泥、钢材给建桥筹备组。在资金再度青黄不接时,黄荣樵一面介绍德大兴、金生庄、黄昌源等商号借款接济,又蒙干事陈济轩认捐一桥墩,一面写信动员梅县区籍的华侨认捐。结果,侯广夫人在南洋募得1.2万多元,由东洋探亲归来的潘植我捐助1.5万地。为了褒扬侯广夫和潘植我二人为梅江桥所作的贡献,建桥筹备组特地为二人写了赞语。在爪哇吧城,燕络英剧社举行义演,将得大洋2100元全部捐给筹备组。此外,南洋华侨帮助筹备组在南洋发行三期彩票,除颁奖以外,实得大洋21223元,他们把这一巨款全部寄给筹备组。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梅江桥终于在1934年初步建成。桥建成以后,在桥的北端建有一碑亭,将建桥经过及主要捐资人的相片、芳名镶泐其上,以垂后世,永志功德。可是,后来碑亭被毁,碑石丢失。1991年,梅州市人民政府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建桥的有关资料,于是拨款按原碑内容于桥的南岸西侧重建碑亭,以供后人瞻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