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太白山,我们从山的北麓、眉县的汤峪出发,经上下板寺、大小文公庙,过大爷海,登顶拔仙台。拔仙台是太白山的最高峰,也是整个秦岭的最高峰,海拔3767米。然后一路下行,经二爷海三爷海,过药王殿、南天门,到达山的南麓、周至县的厚畛子。上山一天,下山一天,夜宿大爷海营地。大爷海营地海拔3610米,有轻微的高原反应。
玩穿越的都是驴,驮着又大又重的装备包。男驴的包重30公斤,女驴的重约20公斤。
也有小驴,六七岁年纪,蹦蹦跳跳在驴道上撒欢。他母亲气喘吁吁,一屁股坐在道边歇气。小驴又蹦跳着折回来,在母亲身上蹭,口里叫:“小不点——小不点!”
“谁是小不点?”母亲问。
“你是小不点。”小驴说,“你的头比我的腿还低,你就是小不点儿。”
小驴不知高原反应为何物。
碰到一头老驴。他82年就穿越了太白山。“当时在这个季节,就我们坐的这个地方,积雪的厚度没过膝盖。”老驴说,“六月太白雪,关中八景之一,快消失了。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的活动影响环境,这是不争的事实。”老驴有些许忧虑。
腆着大肚子,浑身肉颤抖,爬一步,歇一气,脱下衣服拧汗水,腿肚子打颤。这头胖驴到拜仙台之后,坐在道边死活不走了。
也有强驴,像我这样的,二十郎当岁,虎背熊腰,胸突腹平,装备在肩若等闲,大步流星从我等身边一闪而过,转眼间消失如云烟。驴和驴不一样啊。
“太白山,我来了!”是谁在呼喊?叫驴呗。把逶迤群山踩在脚下,西风猎猎,鼓动衣衫,总有驴在嘶叫:“太白山,我还会来的!”
群驴是太白山驴的主要存在状态,二三十人一群,腰里挂着对讲机。“嘟嘟,我已到天圆地方,你们到了那里?”“嘀嘀,往前走,营地见,我们就在你后面。”
还有独行的常驴,常年行走在户外,是太白山的活地图,也是户外运动的工具书,他沿途提供无私的帮助。“美女,把你的鞋垫垫好。”美女的鞋垫滑出了鞋子,他及时提醒:“保护好脚,千万不能起泡。”他建议手中拎着提袋的驴:“把水和食物都装在背包里。你这样最费体力。”下午4点,有人咨询他,是现在就在大文公庙住下,还是继续向大爷海走,担心到大爷海找不到睡觉的地方。他说:“大爷海肯定有住的。挤,也要挤一夜。”有驴准备好晚餐,分常驴一杯羹。常驴婉拒。旁边有驴评说:“常驴都不吃饭,他靠空气和阳光生活。”
当我唠唠叨叨归类太白山之驴的时候,小姚突然嘻嘻笑起来。看着我疑惑的样子,她说:“你知道你是一头什么驴吗?”
“什么驴?”
“嘟嘟囔囔驴。”她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高吼秦腔;端一碗捞面喜气洋洋,没放辣子嘟嘟囔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