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历史

家乡区县: 内蒙古准格尔旗

 大禹建立国家后,把国家分为九洲,此时的鄂尔多斯为雍洲所辖,而鄂尔多斯的西南部则属渠搜国所管。
  成汤灭夏后,夏因君主的儿子獯鬻带着眷属逃到渠搜避难,从此之后,鄂尔多斯的西南部被獯鬻所统。商朝建立后,鄂尔多斯西南部被划为鬼分。
  商朝灭亡之后,狺狁民族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威胁着西周的安全,周宣王于公元前827年和822年,分别派大将南仲、尹吉甫两次进攻狺狁,并命令南仲在萨拉乌素河、榆溪河沿线要地筑城设防,历史上被称为朔方城,在今鄂尔多斯东北部置榆中。公元前5世纪末,今鄂尔多斯东部的准格尔旗一带为魏国行政辖区,名上郡。公元前328年,魏被秦战败,魏把上郡割让于秦。此后,秦国杀掉义渠王,在鄂尔多斯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及其相邻地区设置了北地郡,其余地域为楼烦等游牧部落的聚居区。公元前306年,赵国打败林胡、楼烦,在鄂尔多斯东北部一带设置云中郡、九原郡。战国后期,鄂尔多斯东部地区一直为泰国所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鄂尔多斯设立郡、县。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属北地 郡,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部一带属云中郡,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北部一带属九原郡,乌审旗、鄂托克前旗、伊金霍洛旗南部一带属北地郡,四郡下辖34个县。此时的鄂尔多斯地区有两个历史称谓,即“新秦中”、“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西汉在今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北部地区设五原郡,郡下设河阴、曼柏、高兴三县;杭锦旗一带设朔方郡,郡下设临戎、沃野、临河、广牧、朔方、呼遒、渠搜等县;准格尔旗北部地区设云中郡,郡下设沙南县;在今准格尔旗东部及东胜区、伊金霍洛旗相关地区设西河郡,郡下设谷罗、富昌、美稷、增山、虎猛、大成6个县;在今乌审旗一带设上郡,郡下设奢延、白土、高望3县。公元12l年西汉为了管理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在鄂尔多斯地区设立五个属国,即上郡、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云中郡。公元10年王莽篡权后,为控制今鄂尔多斯地区,将朔方郡改为渠搜郡,五原郡改为获降郡, 云中郡改为受降郡,西河郡改为归新郡。鉴于国家财政困难,光武帝刘秀决定减少一些地方行政机构,于建武11年(公元35年)和建武20年(公元44年)先后撤销朔方郡、五原郡,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归并州( 今太原市)领有。公元47年,匈奴萸踺日逐王比归附东汉, 比自立为呼和邪单于,据有今准格尔旗纳林一带。公元50年,东汉又将今鄂尔多斯地区分隶于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河西郡、上郡。朔方郡辖有今鄂尔多斯杭锦旗南部、鄂托克前旗一带,下辖朔方县、广牧县、大成县;五原郡辖有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北部一带,下辖河阴县、曼柏县;云中郡辖有今准格尔旗东北部地区;下辖沙南县;河西郡辖有今东胜市、伊金霍洛旗和准格尔旗西南部一带,下辖美稷县、平定县;上郡辖有今伊金霍洛旗南部和乌审旗一带,下辖榆林县、奢延县。
  公元916年,辽在今准格尔旗、达拉持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 东部地区设振武军,废弃胜州;公元929年,在今达拉特旗、准格尔 旗北部置西南面招讨司(治天德军),下辖富民县、振武县;在今达 拉持旗西南部、东胜区东部置河清军;在今准格尔旗南部及东胜市 东部一带设全肃州;在今达拉待旗、准格尔旗东部设东胜州,下辖榆林县、河滨县;在今达拉待旗、准格尔旗北部设云内州,下辖柔服县、宁人县。 五代十国时期,鄂尔多斯分别被党项羌人、灵武节度使(亦称朔方节度使或灵盐节度使)、振武节度使占领,并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公元960年月北宋在今鄂尔多斯东部地区设麟州新秦郡,下辖新秦县;在今鄂尔多斯南部地区设夏州、宥州,在西南部设盐州。

玲00(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