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的危机

家乡区县: 梅州市梅江区

有资料显示,客家语被认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4] 。

中国大陆客语现时情况不乐观。在中国大陆,由于各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增加,人们广泛使用普通话,传统客家地区也一般不使用客家语授课,年轻一代自小接受普通话教育。同时,由于电视媒体的普及,客家语又极少用于新闻传媒和大众娱乐。到21世纪初,年轻一代客家人已经很少使用客家语。以口头方式流传的传统的客家童谣现时已经极少人能完整诵唱。另一方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方言岛”形式存在的客家语同时受普通话和相对强势的粤语影响,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语转向普通话或粤语。

而在台湾,闽南移民比例压倒多数,除国语外,闽南语成为台湾的强势语言之一。因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即使平常以客家语互相沟通的客家人,大多可略通闽南语。部份地区客家人集体转用闽南语,成为福佬客,而转向使用国语的客家人也不少。据于2004年所做之调查,30岁以下年轻客家人有3成能听解客语,而仅1成可流利使用;在家庭语言方面,30岁以下约有60%使用国语、20%使用台湾闽南语、未满10%使用台湾客家语。

在香港地区,20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以后,客家语基本上从传媒和公共场合绝迹,以致人们错误地认为香港从来没有存在过客家语[13] 。

海外地区,如马来西亚的华人当中也有不少的客家人,除沙巴州地区,很多客家人已经不会客家语,就算还会客家语的华人,可能受到当地文化跟语言的影响,因粤语文化(特别是港剧)在马来西亚普遍流行,他们的粤语能力可能比客家语的能力还要高。总而言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客家人与其他族群交流越来越密切,客家语在海外客家社区的传播与传承出现了危机[14] 。

保护的开展

台湾

二十世纪晚期,台湾居民逐渐意识到保护母语的重要性,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台湾当局)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行政院客家委员会,订定《客家基本法》,在学校推行台湾客家语教学,同时设立了客家电视台(于2003年设立)及客家广播电台、举办客语认证,并立法规定火车、捷运等大众运输工具需提供客家语播音服务[15] 。

大陆

大陆则相对较晚。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大陆的客家民众对自身所讲的话有了一定的母语意识,保护母语的意识开始觉醒。客家民众开始争取公共资源的客家语生存空间。

大陆客属地区电视台客语节目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如梅州电视台第二频道(有较多客语节目),惠州电视台《客家》节目(原《农村天地(客家话版)》)[16] ,贺州电视台《客家》节目[17] ,龙岩电视台《客家风》节目[18] ,河源电视台《客家话民生一线》[19] 等。但1997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 。条例虽未禁止方言节目,但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方言节目却大受约束。广电总局多次下达文件要求限制方言节目(粤语等少量方言除外)[21-24] 。在这种背景之下,大陆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客语节目并不能获得广泛的生存空间。2013年9月左右,在微博、百度贴吧等场所,包括英德本地人在内的客家人要求英德电视台、电台开设客家语节目(哪怕仅仅一个),引起热议,最终以相关部门回绝收场[25-29] 。

而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区,交通工具报站语言也极少使用客语(除了赣州等少数地区公交的部分路线),广大百姓则有开通客家语报站服务的要求[30-31] 。深圳地铁选用了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报站,而没有选择客家语、莞宝片粤语等深圳方言,该做法亦引起很大争议,但相关争议并没有得有关部门的正式回应[32] ;2012年底,河源市区公交部分线路在升级时“习惯性”地选择普粤双语报站,引起争议,最终有关部门采用普客双语报站[33-35] 。

流行文化的崛起

主词条: 客语流行音乐

以客家语为载体的流行音乐、微电影随着客家人保护母语意识的提高,已有所发展。由于台湾地区在保护客家语方面最为用心,以客语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客家语流行文化,也以台湾最为显著。

台湾金曲奖设有针对客语流行音乐的奖项,鼓励和肯定客家语流行文化。2014年,客语流行音乐进入华语金曲榜,对客语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Armix(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