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乌江

家乡区县: 贵州省瓮安县

当年的江界河,两岸山峰乌青,壁立万仞,谷深如渊;水深流急,江涛咆哮,令人胆寒。整个江界河象一条“乌龙”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因此,当地百姓又将其名曰“乌龙江”,封称为“乌江天堑”。

 

遥想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奔袭遵义时,不知在此曾葬送了多少年轻战士鲜活的生命?

 

而如今放眼望去,烟波浩淼,平湖如镜,倒影着两岸山峰,完全没有了当年“咆哮如雷,震天动地”壮观景象。

 

渡口的踪影已难寻觅。正当纳闷时,瓮安县文联的同志说,当年的江界河渡口已被淹没在百十米之下的江心了。

 

原来,也正赖于构皮滩电站修建,我们如今也才有踏上这个被抬升了百十米之上的“江界河渡口”的可能。

 

如此说来,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战斗遗址虽然已经永不可睹。可是,此刻我们却真切地凌驾在了当年的“战斗遗址”之上。

 

相对当年只有竹筏、木船、门板强渡乌江的红军们,我等是幸运的,也是渺小的。

 

七十七年后的今天,我们只有凭借机械快艇才能荡波于乌江之上。

 

往返于大江—阔湖之上,在“老虎洞”前,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勇士们夜间偷渡过江的地方。可是,当年“崇崖如劈,悬壁临水”“咆哮如雷,震天动地”的激流已温顺地蜷伏于世界第一的单孔跨度“桁式组合拱桥”,即江界河大桥之下了的平湖深渊里了。

 

仰望大桥,桥面距离水面足有二三百米之距。一些云朵重叠地堆砌在云崖之上,一些云朵则悠闲地飘逸于山涯之间。有的若絮若棉,有的如兽如禽。天工开物,自然妙化,造物主如椽大笔,景不胜收。

 

谁能想象,这里就是当年红军强渡乌江,不仅挽救了红军、摧毁了敌梦,也震惊了世界的王者之地?

 

有时,现实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在影视作品里复原,也难能在想象之中存盘。因此,有时卧游的好处是,能够避免发生事物“真相”灭失后“落荒而逃”的尴尬。

 

面立于今非昨是的乌江—江界河之滨,我似乎是在一座虚拟的遗址上面低徊走秀。

 

自从得知此行有前往“红军渡”观光的安排,就已在心中作过种种猜想。可是,当眼前所出现的情景与心里的希望大相径庭、天地迥异时,无论怎样还是难以接受,让人产生一种喘不过气来的窒息感。

 

早年那座叫做江界河村的小村及其村庄旁的古渡,一定是先遭受了长着钢筋铁臂的挖掘机、吊车和推车无情的碾压和粉碎;即或是一些有幸存留下来的残骸,也必定经受不住风霜和雨雪的剥蚀,抵挡不了颓败和荒芜的吞噬而纷纷选择了“战败”后的“逃亡”。最后,连同废墟、颓败和荒芜也一起丢干丢尽,埋入了时光的深处。

 

在这个夏末初秋的晴朗时分,我企图穿越岁月的积淀,努力打捞和检视眼前这一处废墟所沉落的一些吉光片羽。梦回当年的战场,我极力想象着,当年的英雄们呼啸而来又超绝而去,共同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身躯作为典当质押战友和兄弟姊妹们最终活下来的生命……。那些幸存者,后来有的成为了元帅、将军,成了各种奖章、奖证的佩戴佩戴之人。

 

那些一直活到今天的幸存者们,一定还会珍藏着自己的昨天、今天乃至明天所能记忆的一些琐屑物事和时光秘密的体温。

 

这让我想起去年4月在《人民网》上看过的一则资料,说的是江界村一位活到86岁的老人,回忆起当年帮助红军强渡乌江时的情景。强渡乌江时,国民党的火力很猛,许多红军战士还没到江心就被敌人的炮火击沉而葬身鱼腹了。很多受伤的红军转移到老百姓家里,也终因医疗条件太差而未能幸存。江界河村的百姓曾把渡江牺牲的一些红军烈士的遗体掩埋在河岸。可是,后来修建构皮滩水电站时,村民们只迁回几块墓碑,那些红军烈士的坟墓和江界河渡口一起淹没于被抬升了一百多米的乌江水底了。

 

这是一个听起来颇令人痛苦不堪,却难以再有续篇的故事。

 

早年,那些被江界河村的老百姓们掩埋在江边的红军烈士们的墓冢荒垒,还未能等到替代自己活下来的战友、兄弟、姊妹们几十年后寻梦般“重走长征路”再度抵达此地时,来给亡人的坟头培上一掊土、烧上一炷香、焚上一张纸、酹上一壶酒、点上一支烟……他们的骨骸,他们的灵魂,早在电站下闸蓄水的那一刻就注定彻底“灰飞烟灭”,就注定永远失去了英雄鬼魂和凡胎灵肉再度重握的机会。

 

世事茫茫,亡人已矣,生者何堪?

 

一个时代的革故鼎新,难道总是要在前人的旧迹上把今人自以为不值一文的东西悉皆无情地破坏、处置和荡涤么?

 

一切新生,未必先从选择一种决绝的告别和埋葬作为开端。

 

临水而思,乌江祭水。昔日英雄的身躯与亡灵,如今早已沉入了深窅的湖底。当年的门板、木船、竹筏,如果忽而遭逢今天这个溟濛浩淼的“乌江天险”,英雄们疲惫的身躯,落后的渡江工具,何容再奢谈呼啸而起、踏水而去,飞越眼前这片渊深茫茫的库湖水域?

 

而今日我等生者呢,昨日的一切心思和秘密,也都注定会埋入那众多的茫茫浩淼的水域深处,不再接受时人的质疑和拷问。

 

亡人已逝,生者何为!无以作祭!

娆@Rao(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