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清桢(1905~1942)兴宁宁新镇高陂村人。著名版画家,新兴版画运动先驱。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西画系。后任中学教员,其间与挚友陈铁耕(兴宁人)等一道投入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对其作品极为赞赏,曾推荐《起卸工人》、《前瞻中的回忆》等作品到法国、苏联参展,均获国际版画艺术界好评和奖励。在“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罗清帧遭受通缉而毫不畏惧,继续积极推动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在《木刻纪程》中称道:“据我所知道,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一个研究木刻的团体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个人,如罗清帧,已出《清帧木刻集》二辑……这都是值得特记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全国人民总动员》、《抗战三部曲》、《战地真容》等一系列战斗性强、艺术性高的作品,深受抗日军民欢迎。在罗清帧带领下,兴宁人陈铁耕、荒烟、张慧、王立、罗映球等一批批青年版画家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罗雄才(1903―1993),广东兴宁县人。1952年加入民盟。广东兴宁龙田人,原华南工学院院长(1959.6~1962.8),华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52.10~1955.5),广东省人大副主任,中国民主同盟(民盟)第三到八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会第四到八届主委。192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的前身)。随后,入读日本理化研究所久宝田研究室的研究生,成绩优异。1931年冬回国应聘中山大学任理工学院化工系教授。1942年创办“广东省兴宁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兼任校长。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中山大学复校广州,罗雄才续任中山大学工学院院长、校总务长,同时仍兼任工业学校校长。1951年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副院长,主持拟订了《广州地区筹设工学院基本草案》。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先后任华南工学院筹委会副主任、副院长。1958年,华南化工学院成立,被任命为院长。以后又先后调任中山大学副校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主持科研所、图书馆、实验室的创建工作。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六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第五、六届中央常委,民盟广东省委会第三、四、五、六届副主委,第七、八届主委,第九、十届名誉主委,民盟中央第二、三届参议委员会常委。曾任广东省化学理事长、省科学协会副主席、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参与编篡《最新化学工业大全》。重视国内外化学科技最新研究动向和成果,倡议组织“中日高分子双边学术讨论会”,轮流定期在我国和日本举行。注意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和推广,参加中国化学会广州分会的筹建,还翻译了大量日文化学科技资料,提供给有关工厂和学校参考应用。
罗香林(1900~1978)字元一,号乙堂,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 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人称其为梅州八先贤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