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入闽始祖邓光布

家乡区县: 福建省尤溪县

据《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记载:南阳郡邓氏得姓第47世祖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的高密侯邓禹(字仲华)。邓禹一脉传至第29世邓静。邓静有4个儿子,分别叫光布、光天、光化、光日。四兄弟约在唐末分别从老家河南省固始县徙迁南下,“一子分过南红州;一子分过抚州;一子分过留州赤水县;一子分过南剑州沙县马坑荆山。”

邓光布(?-878年)是邓静的长子,字明远,唐乾符元年(874年)出任崇安镇将,住守沙县。

乾符年间,战事烽起,社会动荡不已。邓光布作为一方的军事首脑从地方安全考虑,便与当时的汀州司录兼沙县事曹朋商议将县治从琅口古县迁到凤林岗杨篢坂(即今凤岗镇),这样可以据险固守,使百姓免遭土寇屠戮。

乾符五年,山东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率领十多万农民起义军,转战淮南,再渡江进攻虔(江西省赣州市)、吉(江西吉安市)、饶(江西波阳县)、信(江西上饶)等州。唐王朝任命高骈为镇海节度使(时治润州,今镇江市),负责率军阻击、镇压起义军。黄巢大军被迫转入浙东。起义军进入浙东后,发扬顽强地战斗精神,自衢州至建州,开山路七百里,攻入福建。黄巢军主力沿衢州直插建州(即今建瓯)后,继续南下直抵南平、沙县。起义军一路摧枯拉朽,打败唐朝的各地方武装。唐朝廷急忙通令全国乡村“置弓刀鼓板”,以阻挡农民起义军入境。据《沙县志军事》记载:“唐乾符五年(878年)冬,黄巢起义军入闽途经沙县,崇安镇将邓光布率部堵截,在洛阳(沙县人称为豆士溪,位于仙洲与古县之间,即今洋坊附近)桥头中箭身亡。”

邓光布死后葬于沙县南阳乡大基口村虹仔窠。

中和四年(884年),曹朋遂完成县治迁移任务。从此,杨篢坂成为沙县历代县治的所在地。民间称邓光布与曹朋为沙县“开县始祖”。

宋宣和五年(1123年),邓光布被追封为灵卫侯,并在位于沙县城关水南的凤凰山下修建祠堂;因此,邓光布祠堂又称灵卫侯邓公祠。

据《三元邓氏族谱》记载:邓光布有两个儿子。长子邓顼袭任舅舅罗石的职务,任建州将军。次子邓舜袭职为剑州将军。他率部属和族人在归仁里(今三元区荆东)田猎,并购置宅屋,安居乐业。后,邓氏后裔播迁福建、江西、广东及港澳台各地;因此,福建大多邓姓都尊邓光布为入闽始祖。

林榕(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