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县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廉州镇中山路中山公园内。合浦县博物馆的陈列以《合浦汉代墓葬出土文物展》为主。展厅以木制展板分隔成四个展室,展览面积238平方米,展品250件,以青铜器、陶器和琉璃、琥珀、玛瑙、水晶和金银玉石等制品为主。其中,铜凤灯、铜屋、铜提梁壶、三足铜盘、铜魁等具有南方青铜器精巧细致的地方特色。带有干栏式结构特征的陶楼,显示出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日常居住条件。展品中有一件东汉早期的铜提梁壶,内盛液体至今仍保存。
博物馆馆藏有文物3150件,以汉墓出土文物、清代书画和扇面为主。其中,以汉墓出土的完好的玻璃杯、玻璃碟、铜屋、铜井、铜灶、金带钩、玉壁和传世的铁斗、铜钟等更是珍贵。曾出版合《浦文物简介》、《合浦文物古迹》、《合浦汉墓出土文物讲解》。
合浦古墓群位于北海市合浦县城东郊,南起环城乡禁山村,北至清江村,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13公里,面积68平方公里。
目前在合浦古墓群清理、发觉的古墓1200多座,出土了珍贵文物超过万件。其中有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古钱币,以及舶来品香料、玻璃器皿、碧琉璃、水晶等饰物及工艺品和外国风格的黄金饰物。是国内外著名的大型汉墓群之一。1996年,合浦古墓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出土的文物看,这里的古墓以汉墓为主,也有少数汉、晋、南北朝、宋、明、清各代的墓葬。1972年在此出土文物245件,其中铜凤灯、铜屋、铜匾、三足盘等文件等五件文被送往日本、加拿大、等7个国家展出。随后,又在堂排村等地发掘五座古墓、出土器物360多件,其中有陶器、铜器、琉璃、水晶、以及大量文五铢钱和料珠,还有北方民族常用的代钩。据考证,这种代钩在春秋时代传入中原。这说明合浦在两千年前与中原地区就有这密切的联系。
古墓群的出土文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艺、南北方交流、以及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合浦东山寺,原名灵觉寺,东山寺,是宋宝山成禅师创建,明永乐十年(1412)高僧珏静重修,后再经明万历、清康熙年间多次重修。寺共四进,砖瓦结构。第一进山门,门额“东山寺”三个字,为进士喻俊所书,字体浑厚苍劲;第二进为天王殿;第三进为大雄宝殿,建筑保持宋代风格;第四时为观音殿。合浦东山寺曾是安南王李日尊于大越昌符年间的行宫,是合浦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明朝时曾被评为“廉阳八景”之一。只可惜,在解放后,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合浦东山寺屡遭不测,殿宇被拆除,佛象遭碰坏,一片凄惨景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合浦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把修复东山寺的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为此,合浦东山寺正在一天天恢复其原貌,整个东山寺的面貌宛然一新。现在大雄宝殿和观音殿正在进行紧张的修复之中,相信很快就会与游人见面。合浦之有寺庙,以东山寺为始。秦汉之际,南越王赵佗驻军合浦,设行宫作大本营,指挥训练水师,筹集军粮,反击入侵的瓯雒-队。汉末三国纷争,合浦郡时为吴土,时为晋地,战事频繁,南越王行宫由是湮没。晋兴,郡人在行宫故地建灵觉寺,为广西现存最早的两间寺庙之一,故有“三廉古刹”之称。
南朝萧梁时期,天竺高僧达摩渡海而来,到东山寺参禅礼佛时,赞东山寺有“佛光云霞”之瑞。隋唐一统,佛教兴盛,灵觉寺一度以达摩之言改称“云霞寺”。宋,宝山成禅师拜缘至珠城,因闻达摩之名及所留圣迹,遂立愿重修扩建寺庙,寺成,以达摩所创禅宗传至五祖弘忍东山开法,史称“东山法门”,故以“东山”为寺名,以示系出禅宗“东山法门”之源。时为一方胜景,岭南名刹。那时,东山寺建成四进,南北两庑。其一山门,其二金刚殿,其三大雄宝殿,其四观音殿。供奉四大天王,佛祖释迦牟尼及阿难和迦叶、十八罗汉,观音大士,0天尊诸法相。由是,东山寺佛缘深厚,名声显于三廉,功德广播八属。东山寺的规模宏大,结构布局严谨,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韦陀殿、藏经阁、阅经堂等建筑。
最具特色的还有灵觉寺的大铜钟,此钟不但规模上在岭南居首位,而且还有灵性,相传此钟曾得到路过合浦的高僧大师点化。每当钟声敲响,震荡十里。清代著名学者鲍俊有诗赞东山寺钟声:“风送梵钟喧上界,雨余贝叶满东山。清声嘹亮鸣蝉静,枯坐跏趺老衲间。”钟声响时,蝉鸟都噤声了,由此可知东山寺此钟确实不同凡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