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泰始祖邹勇夫

家乡区县: 福建省尤溪县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正月,河南固始农民起义军将领王绪率河南光、寿两州农民起义军五千多人,经过长途奔战进入福建。同年八月,起义军内部发生了一起兵变。兵变的原因,据《闽事史事编年》载:主帅王绪率数万攻打漳浦,当时道路险恶,军中粮食又少。王绪下令,军中不得以老弱自随,违抗军令者,斩。军中许多河南老乡都是举家参加起义军,随王绪转战千里,现在要他们抛弃妻儿老小,心中都有恕言。恰好王潮兄弟的母亲也在军中。王绪召王潮等将领斥责说:“军皆有法,未有法之军。汝违吾令而不诛,是无法也。”王潮兄弟认为:“我们事母如事将军一样的。你即要杀母亲,又怎么能用她的儿子呢?我们愿为母亲先死。”众将士支持王潮湿兄弟的意见。同时,王绪“性猜疑,部将有才能者,多因事杀之。”连王绪的妻弟、军中主要大将刘行全都被杀。所以军中人人自危。将士们为了自保,推王潮、王审知为首,“囚杀其帅王绪,自为军中主。”这次,挽救起义军于危难之中的军事行动得力于起义军中一个重要将领的支持他就是邹勇夫。

邹勇夫(生卒年不详),字愈,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邹勇夫熟读兵书,而且精于骑射。中和年间,王绪带领农民起义。邹勇夫跟随父亲加入义军,为军校,并随军南下福建。邹勇夫拥戴王潮、王审知,始终无二心,深得“二王”器重,参赞起义军的军政大事。

乾宁四年(897年)12月,“王潮卒,审知自称威武军留后,上表于唐。”次年三月,“唐以审知充威武军节度留后,加检校刑部尚书”。十月,“王审知受命为节度使”。(《闽国史事编年王审知篇》)王审知为威武节度使后,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要不要开国自立。那时,蜀、河东、淮南都已经自立为国,凤翔的李茂贞也“开岐府、自置官属。”王审知的部将、僚属大多数都跟随他征战多年,也希望王审知自立为王,大家都可以功成名就。连王审知自己也有点心动。可是,邹勇夫却支持王延嗣的意见,力排众议,劝王审知缓称帝。邹勇夫向王审知陈叙称帝的利弊,他认为王审知在闽境内并没有站稳脚根,国力也不充裕,民心思定;而且吴(杨行密)、吴越(钱 )、南汉(刘隐)都对闽地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侵犯闽地,如果闽地没有强大外力支持,是很难自保。因此,他力主对外奉后梁正朔,对内实施“保境息民”政策,建立稳固的基业,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五审知采纳了王延嗣、邹勇夫等人的意见。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接受后梁的封号,为闽王,赐号忠勤守志兴国功臣。邹勇夫被封为尚书左仆射。

王审知虽为闽王,但外部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时南唐有并闽意。” (《八闽通志》)如果南唐要入侵闽越,归化镇(今泰宁)是必经之道。归化镇要冲,王审知“遣勇夫镇遏之。” 因此,王审知认为,只有邹勇夫能担此重任,镇守归化,遏制南唐侵入。

归化境域先秦时属闽中郡,汉代初属闽越。相传这里原是闽越王无诸的猎场,有行宫乐野宫、高平苑等。乾元二年(759),董介奏请朝廷在这里设归化镇。邹勇夫举家到归化镇时,归化镇“榛芜亘野,烟火仅百家”,十分荒凉。邹勇夫到归化后,立即征剿土匪,维护地方安宁;广修房舍,招纳流民,开荒种植,发展生产,建立家园。归化镇很快变成了 “人物蕃,田野辟,相安无事”。归化人感恩邹勇夫开疆建土,保境安民的功绩,尊他为开泰始祖。

王审知死后,继任闽王曾多次召邹勇夫入朝,但归化的民众竭力挽留,“民沐恩泽,不忍其去,佥呈攀留”。邹勇夫成了永镇归化的将军。后晋天福四年(939年),王延曦称帝,加封邹勇夫为威武军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放御史大夫、上柱国。现在宝盖岩稍下的悬崖峭壁间有一个小岩洞,就是邹勇夫崖葬的遗址。邹勇夫的后裔落籍归化,繁衍成当地双枝并茂,人丁昌炽;又涵濡孔孟德教,家学渊源的“邹鲁之风”一族。

林榕(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