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村广场

家乡区县: 岱岳区

它位于西溪谷口,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方形广场和圆形广场(方形广场边长为36米,面积1000多平方米;圆形广场直径为108米,面积1万多平方米,全部用泰山花岗石材铺装),在两广场连接通道两侧,安置12根高7.2米、直径0.9米的龙柱,表示从秦始皇至乾隆皇帝曾有12位帝王祭告泰山。在连接通道中央安置长27米、宽3米的以唐玄宗封泰山为内容的浮雕。方形广场四周栏板刻制历代名人关于泰山的名言名句,并对广场及其周围实施绿化。在圆形广场内建六个售票亭、配备建设门禁系统、实行刷卡检票,有序乘车;内圈为行车道,能同时停靠12辆旅游车,每小时发送游客8000多人,可满足旅游高峰期游客乘车需要。广场建成后,使天外村不仅成为集交通组织、信息展示、售票检票、游客购物和景观效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景区,而且与周围道路相连,成为景区与城市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
  [龙潭湖]天外村之北是龙潭湖,日军侵华时于1942年建造,库容量约36万立方米,坝长165米。原来这里是一片景色奇绝的大石坪,有剑匣石、仙人石、惠我泉等景观,并有冯玉祥先生在泰山时,为了反对日军侵华而书刻的《墨子》中的《非攻篇》。水库构成山间平湖,山色湖光,相映成趣。每当夏秋时节,水从坝上溢出,形成瀑布,令人心旷神怡,是游人休闲避暑的好地方,也是冬泳夏游的露天游泳池。
  过了水库迎面而来的是东西向建岱桥,泰山林场于1964年建,取建设泰山之意。桥东头是游人进山的售票处。
  [香油湾]桥的东南侧溪谷内有一个小水湾,里面常年飘浮着一层层油花,人们叫做“香油湾”。相传泰山脚下有一位卖油郎,当进山卖油走到这里时,见到两位老翁在下棋,就袖手旁观,霎时太阳已压山,老人说:“年轻人该回家了吧!”卖油郎回头一看挑油的扁担和油桶都已腐烂了。回村后,村人皆不相识,只听老人们说几百年前有一卖油郎进了泰山,再也没有回来。卖油郎方知误入仙境,返回此处仙人却不见了,只见西北方向的飞鸦峰上,有吕洞宾与张果老的仙人影,东西对拱而立,如今仍历历在目。
  [白龙池]在建岱桥北的溪谷内是著名的白龙池。相传此处是东海龙王的小儿子小白龙在此潜居镇山治水。这里上有百丈崖悬流下掷,似玉龙腾飞,顺着峡谷穿山越涧泻入池内。池北有巨石,层崖峻削,若圭若舟,上刻“玄圭石”。每当山洪暴发,巨石如舟在激流中飘行;而雨过天晴,它又象巨龟出池,伏岸晒背,所以又叫“石舟”,俗称“晾龟石”。石之东侧,山崖如削,石峡中穿,北为三元石,上刻“白龙池”、“龙潭”等大字。此石与玄圭石上遍布题刻,清初史学家顾炎武曾在此考得宋人题名15首,后来又有人考得16首,现在大部分尚存。
  白龙池历史悠久,根据宋代碑刻所记,自汉唐以来至宋,历代帝王均派重臣到这里投金龙、玉简,焚香祈雨。宋代元封五年即公元1082年,神宗皇帝曾封白龙为“渊济公”,并建神龙祠一座。明代泰安知州袁枪还在此题写白龙颂歌:“白龙之潭,渊渊莫测。有祷则应,沛降甘泽。粒食生民,四境既宅。灵承神庥,永祀功德。”2000年在原址复建宋式石室渊济公祠。
  民间传说,小白龙曾变成一健壮青年,到岱南田家做工。田老汉见他勤劳忠厚,就把女儿许配给他。白龙每天浇田都是遍地透,但就是听不到辘轳声。邻居们非常纳闷,就暗地窥探,只见白龙身长数丈,银鳞万点,寒光夺目,于是人们惊呼相传。小白龙见事情泄露,就告别爱妻来到白龙池居住。据说古时在此求雨求雪是很灵验的,所以自汉唐以来,历代官民常在此处求雨求雪。
  白龙池东有招军岭,西有飞鸦峰,前有锣鼓湾,后有黑龙潭。每年夏暮秋朝,在这里可看到黑螭白龙,神潭水府,云烟吞吐,轰雷掣电,被古人誉为“龙洞甘霖”,列为泰安八景之一。
  [黑龙潭]由此顺谷而上就是黑龙潭。潭之北高崖耸立,绝壁环围,这就是东百丈崖。中溪之水自崖巅悬流下泻,似天河落地,直冲崖下石穴,如虎啸龙吟,溅珠迸玉,又是一番奇观,人们称它为“老龙窝”;又因瀑流好似古代士大夫的垂绅,又名“天绅泉”。长瀑下流之水,又顺峡谷直泻黑龙潭。石潭因常年溪水冲击,腹大口小,形若瓦坛,深广数丈,传说与东海龙宫相通,所以被称为“黑龙潭”。龙潭之西有西百丈崖,再往南又有南百丈崖,每年夏秋之季阴雨连绵,三条瀑流犹如玉龙从云中凌空而降,古称“云龙三现”,是泰山十大自然景观之一。因此泰山人有谚语:“冒雨游山也不嫌,游山遇雨景更添。”2000年盛夏,《泰安日报》社某记者,在老龙窝的百丈崖上发现了众多的天然壁画:天马行空、美女出浴、鲤鱼跳龙门、猛虎出山及著名世界油画蒙娜丽莎头像等。
  龙潭东南方有西溪石亭,北侧有清代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泰安知府事宗室玉构题联:“龙跃九霄云腾至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在东百丈崖之上,有石桥横跨西溪,是1925年军阀张培荣创建的月牙形石拱桥,犹如长虹卧波。再加两侧置以红色箭杆铁栏,与青山绿水相映,玲珑别致。桥头两侧有石亭,遥遥相对,东为“云水”,西名“风雷”,1965年建,供游人小憩赏景。
  [阴阳界]由于桥北涧底平缓,溪水潺涓而来,骤然飞落绝涧,似银河倒流,生云化雾,气势磅礴。在大型花岗岩的崖边上,有侵入岩脉,形成几条白色的平行纹路横贯东西,如果游人冒险越过此线,定会滑下深涧而丧生,因名“阴阳界”。据传,这里就是奈河以西阴曹地府的北界。为防意外,冯玉祥先生在泰山时曾在界北设铁栏防护,后来铁栏被冲毁,今又重设护栏。
  桥与栏之间是广阔的石坪,被山洪溪流冲刷得光滑平整,民国年间吴迈在此大书“洗我国耻”,巩如峰草书“还我山河”。游人多在此静坐赏景。
  游客请注意,在黑龙潭的西北方是著名的扇子崖,从这里出发,沿途有1500多级石阶,行程3公里。那里的盘道都是民国年间道士梁鸿峻募化修建的,1995年迎胜村又进行了重修。
  [无极庙]从长寿桥西头北行是无极庙,1925年张宗昌督鲁时,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封其夫人为无极真人,就在这里创建此庙,供奉无极真人。
  庙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和禅房组成。山门联曰:“天台岩下藏五百,须弥顶上隐三千。”院内石筑正殿三间,门额“太虚灵妙”,楹联称:“玉楼琼华高山阆苑,青琳翠水俯视昆仑。”东间前窗额称:“泰岳仙宗”,联语:“涵阴育阳,两仪之始;开天辟地,万法所宗。”西窗额“乾坤正体”,联曰:“普降甘霖,慈云垂荫;宏开觉路,宝月增辉。”正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三间,西院为禅房院,有西屋、南屋各三间。1986年对其进行了整修;1992年再次整修后重塑神像。
  庙门外有碑碣三块,记述了创建无极庙和长寿桥的经过。
  [天胜寨]从无极庙西北行,不久就是天胜寨遗址,这里是西汉末年震惊全国的大型农民起义军赤眉军的根据地。它东临深谷,高岸陡绝,仅有天然石门可通,地势十分险要,岩壁上书刻着“寨门”二字。门内尚存柱窝及旗杆座,北崖上还有金贞佑三年即公元1215年的题刻:“公府东至大滩,寨部领人夫勾当使州,委差修完山。”西行后忽见地势开阔坦荡,这里有石台、石凳及房基等遗迹。北面有一洞,门额称“玉皇洞”,因在洞中可窥天三处,故又名“三透天”。 洞前有当年赤眉军在此留下的张旗石、柱窝、石臼等。西南山岗上是跑马场,与此相隔一深涧,赤眉军官兵曾将千日砍伐的柴草填平深涧后作为马道,一旦发生战事,即可将马道一火焚之,所以自古至今泰山周围有“千日打柴一日烧”的谚语。玉皇庙东北有一高岗,传为点将台。台北有山坳,西有三座石洞,其一门额称“仙阳洞”。石洞都很宽阔,中间有石墙相隔,为民国年间道姑修行处。
  当年赤眉军领袖樊崇为暂避官府镇压,转辗山东半岛,然后进入泰山山区,利用这里的山险地势,修栈道、设望哨、开校场、筑房宅,建立根据地,扩充壮大队伍。王莽于地皇三年即公元22年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兵十几万,东征赤眉,在今日东平县之东的无盐进行会战,官兵大败,廉丹死于乱军之中,王匡落荒而逃,20余名著名将领被杀,一万余人被歼灭,这就是著名的“无盐大捷”。赤眉军由此发展到几十万人,于更始二年即公元24年兵分两路直杀长安。途中因“人心思汉”便推举年仅15岁的牛官、泰安满庄人皇族刘盆子为帝,立年号为“建世”。所以天胜寨又叫刘盆子寨。如今傲徕峰之北的松棚一带还有刘盆子洞,俗称“牛王洞”。
  从天胜寨上行,只见路北有高峰耸立,形似雄狮,因名“狮子峰”;行至峰之西南再细细观望,便又像骆驼了,所以又称“骆驼峰”;而峰巅西侧又宛如雄鸡之冠,俗称“鸡冠峰”。从寨址至鸡冠峰下,有一片片古藤罗树,每当春末夏初之时,五彩缤纷的藤罗花鲜艳夺目,香气扑鼻,招引群蜂飞舞,彩蝶盘旋,装点得山崖分外妖娆。 在这一带的路北断崖上,还有一幅天然的白蛇图,盘曲飞舞的长蛇让人顿时想起了雷峰塔下的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
 

xpm(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