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之的革命生涯二

家乡区县: 临沂市罗庄区

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发展很快,王任之天天想着“打回山东老家去”。他曾找到副校长周纯全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周纯全回答说:“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你的愿望。”  1939年11月,抗大一分校奉命带领干部挺进山东。“我随校翻越太行山,穿过平汉封锁线,经冀中抗日根据地,再过津浦封锁线,最终于1939年12月抵达沂蒙抗日根据地的腹地沂南县孙祖东高庄村。”

  1940年的下半年,莒南县板泉一带已经解放,王任之随抗大一分校进驻板泉,任抗大民运工作团二队队长。王滨介绍说,他们首先在渊子崖村驻了一个工作组,同时在三义口村办了三期抗日救亡青训班,培养青年抗日积极分子,发展党组织。他们还在渊子崖村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这就为全国闻名的渊子崖保卫战奠定了基础。渊子崖保卫战共消灭日伪军100多人。当时,延安《解放日报》曾报道过渊子崖保卫战,从而树立了全国解放区村自为战抗日的典范。

  1941年,日寇侵华总司令畑俊六,妄图在山东的沂蒙山区一带消灭我驻山东抗日部队的主力军,进而控制整个山东。他亲自坐镇鲁南临沂城督战,调集精锐部队五万多人,加上当地伪政府部队十几万人,欲与我山东主力部队决战。

  当年11月,山东分局、省战工会、115师、省级群众团体及抗大一分校等千余人正自南向沂蒙大青山转移。由于当时不明敌情,误入了敌人的“清剿包围圈”内。30日晨,日军以一个混合旅的兵力,向当时转移到大青山的军民发起了疯狂而残酷的攻击。在大青山突围战中,仅抗大学员就牺牲了200多人。王任之是在11月29日傍晚,带领五名抗大伤病员离开大青山转移到东蒙山的。

  即便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惨烈突围战已经过去多年,但是,岁月并未带走王任之对它刻骨铭心的记忆。事后,每当回忆起那场大青山突围战,他就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1942年春,刘少奇来山东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要大规模地开展“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的运动,王任之再次奉命在大店区发动群众,摧垮了大店大地主庄英甫为首的封建堡垒。

  两年后,莒南县委群工书记袁成隆为团长的工作团进驻大店,开展“查减”运动。袁成隆的夫人邱健回忆说,“查减”主要是检查地主是否实行了“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的法令,凡未实行者一律按法令补交给农民群众。

  大店是鲁东南最大的封建堡垒,号称72堂号。当时大店地主拥有土地5万亩,横跨苏鲁两省七县,共有佃户村70多个。地主利用地租、高利贷等残酷剥削手段,压榨剥削农民,豢养团兵,私设公堂,草菅人命,无恶不作。邱健回忆道,工作团在大店先后召开了两次万人大会,期间,地主庄景楼、庄英甫被押到台下。台上,曾被恶霸地主欺压的乡亲们纷纷控诉地主们的罪行。

  佃户张殿忠因为送不起年礼,在腊月三十被“庄阎王”揭锅封门,赶到荒野地里,一家人饿死了三口;佃户王文友因为还不上高利贷,被“庄阎王”夺去了全家仅有的11亩地;佃户慕顺因欠“五柳堂”地主3斗“份子粮”,被抓进监牢,还被霸占了14亩良田……一腔腔苦水,一笔笔血债,一桩桩阎王帐,真是吐不完,诉不尽!

  当魏大娘站出来控诉“出鹰殡”逼死魏大爷,弄得她家破人亡时,泣不成声,晕倒在地时,乡亲们都哭了,多少年来压抑在心头的怒火再也按捺不住,“农民要翻身,快去平鹰坟!”随着一声怒吼,群众像潮水一般呼喊着涌向王家庄子村。魏大娘的家门前顿时沸腾了,连树上都爬满了人。六声炮响,镢头铁锨齐飞动,没一会儿功夫就砸碎了鹰碑,刨平了鹰坟。

 

zhuangyingying(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