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土炉子

家乡区县: 临沂市罗庄区

 在我的记忆里,30多年前的沂蒙山区,冬天是真正的寒冷,即便是穿上臃肿的棉袄、棉裤、棉鞋,把自己裹得严严的,还是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冻得浑身发抖。那时候,乡村生活条件落后,家家户户墙角处的土炉子就是抵制寒冷的好东西。每当在地里收了大白菜,乡亲们便赶在入冬前整理土炉子了。或者,将去年火不旺、浪费燃料的炉子拆了重新盘。说起盘炉子,这是个技术活儿,首先是要脱土坯,就是在黄土里加点麦糠,倒上水和成泥巴,用脱土坯的模子将和好的泥巴脱成砖型,待晒干后,在屋子里选一个墙角,规划好,用炉渣灰、土、沙子砌好炉膛,在炉膛下面炉门的上方横装上几根铁棍当炉条子,再围着圆形的炉膛向上一层层砌土坯块儿,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整个炉膛周围用土坯扩展成方形或长方形,最后将土炉子抹上一层厚厚的泥巴。泥巴也是用黄土掺杂了细麦糠和好了的。这也很有讲究,土炉子抹不好,不保暖,所以抹泥巴必须要细致用心,要从炉底沿炉膛抿个严丝合缝。土炉子全部盘好后,使用之前还要用火将炉膛烧硬,如果不事先过火,炉膛可能开裂,使用的时候透风撒气不说,炉火不向上拔火苗,炉子不旺,耽误做饭,烧水。  土炉子里烧的都是乡亲们自家的玉米秆子,或者在村外捡的木头树枝之类,这些东西投进那空荡荡的炉膛,那冰冷的屋子里就有了些许暖意。再后来,条件渐渐好些了,乡亲们开始用碳灰和土掺和起来做成碳饼烧。晚上睡觉前,土炉子不用的时候要封住火,先把和得稀薄的碳泥浇在火上,量要足够多,然后夯实压匀,使里面没有空隙,最后用通条在炉口偏外的地方捅一个孔,以供氧气进入,这样土炉子可以保持十几个小时不灭。明天早晨打开碳泥就可以做饭了。

  土炉子的面积一般是不固定的,大小宽窄自定。小时家里的土炉子在一旁套进一只瓦罐,罐子存储的水整天都会是热的。大冬天洗洗涮涮、用水的地方多着呢,且随用随加冷水,上面加上盖子、既卫生、又方便。整个冬天,享受着土炉子的温暖,仿佛天也不怎么冷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一家老少围坐在土炉子旁,讲故事、拉家常,整个屋子都是热的,其乐融融……

  如今,土炉子完全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坐在整洁、宽畅、明亮的房子里享受着空调带来的冬暖夏凉,感受着科技变化带来的种种便利,心中仍然

zhuangyingying(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