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油旋是清朝时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齐河县)去南方闯荡时在南京学来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来济南后依据北方人的饮食特点将油旋的口味改成咸香味,一直传承至今。
清代顾仲编著的《养小录》中这样记载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据说道光年间济南城里的凤集楼是较早经营油旋的店家,光绪二十年开业的“文升园”饭庄,曾以经营油旋等众多地方小吃而闻名泉城。
1990年,苏将林代表山东赴杭州参加了全国名小吃展示会,他现场制作的油旋、扁担烧饼和小油酥芝麻饼(后两种小吃也曾是济南名吃,现濒临失传)在许多挑剔的南方评委中好评如潮。苏将林不仅跟师傅学会了制作圆形油旋、鸡蛋油旋和马蹄油旋,自己还创造了寿桃油旋。
苏将林说制作油旋时和面最重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面时的掺水量是不同的。做完油旋后应做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意思是面的软硬、黏湿程度恰到好处,手上和盆里干干净净,连一点多余的面也留不下。苏将林打油旋时,记者能听到他手中的擀面杖不时地敲击案板,发出有节奏的“鼓点”声,苏师傅说这叫“打点”,是老一辈油旋艺人传下来的。因为油旋作坊在屋里,卖油旋的从来不吆喝,他们靠打点代替吆喝声,“老吃油旋的”听到清脆悦耳的打点声就知道油旋快做好了,许多老顾客就会过来买。
小小的油旋看上去虽不起眼,制作工艺却不简单,薄薄的小饼竟由60余层薄如报纸的面皮叠压而成,怪不得有的顾客喜欢一层层地剥着皮吃。早些时候,老济南人吃油旋时喜欢喝碗米粉或高汤馄饨,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大小小的米粉铺子也渐渐衰落。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济南打油旋的人越来越少了,后来只剩下聚丰德等两三家店铺还在经营油旋。苏将林说有些吃着油旋长大的老济南人告诉他,现在偶尔在街上还能碰到推着三轮车叫卖油旋的个体户,但他们的油旋不仅走了味,还硬邦邦的咬不动,“扔到十二马路上也摔不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