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八景

家乡区县: 菏泽市成武县

《成武县志》记载,成武境内有十二胜景。其中六景在护城大堤的环境之中,它们是寿峰朝曛、云山夕照、映湖晨烟、西浦荷华、雁池秋月、凤岭春云。这些胜景多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不仅景色秀丽,幽雅宜人,而且传说丰富,妙趣横生,为成武古城增添了诱人的魅力。尽管这些景胜历经沧桑,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已经败落,但它作为历史的存在,在地方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有的还被喻为成武的象征。其成武城内的六景是:

寿峰朝曛

寿蜂位于成武古城东部,护城堤内,亦名东台,今人多称为大台,现高8米,占地5000余平方米,为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大台是一历史悠久、包含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其文化性质可分三个阶段:一、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这一时期它是先民为避水而筑的高台居址。石斧、蚌镰、陶器、骨器等原始先民生‘产、生活用具叠压在厚厚的土层中。因此,它是原始先民的村落遗址,也是该土丘的成因。二、战国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它由荒废村落遗址转化为公共基地,埋入了较多的秦汉时期的石室和砖室墓,因此它又是古墓群遗址。三、南北朝至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利用这一台址,建筑规模较大的寺院和游览性质的设施。旧县志记载:“唐建院于上,古碣犹存”。因此,它还可以称为寺庙遗址。

明代正德辛未年(公元1511年),成武人张禄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其人为政清廉,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敢言不讳,但因上疏弹劾不法官吏遭罢官。后虽有不少人推荐和奉劝他复官,他竞笑而不从。张禄返里后,选居寿峰,终日以植竹种花,读书会友为乐,凡二十年。也许是历史·上成武曾有曾参与“三冉”会文的影响,(并建有文亭,又称会文亭)亦或是这位张御史的感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成了成武迎宴、游乐、会文的重要场所。每逢大的节日和迎宴活动,文人雅士都在此聚会以酒助兴,以文交朋,以诗会友,成了一种时尚。

寿峰东依大堤,西临城池,峰上绿树成荫,竹影婆婆,寺院错落有致,鸟语花香,风景甚是宜人,逐渐成了人们游览的胜地。这常是游人如织,高朋满座,明进士宋权曾有“菁葱高树隐高台,散客尤人镇日来。花卉沿山名不得,四时携酒回时开”的诗句,描写了当时优美的环境和游人的盛况。晨登寿峰,凭栏远眺,旭日东升,彩霞万道;朝阳下,“野渚田千顷,烟楼水半城。堤长云外绕,河断日边明。”轻风拂面,野花飘香,更令游者心旷神怡,充满诗情画意和无限遐想。

云山夕照

县城西北一里许,有一占地3000余平方米,高8米的土丘,现已为烈土陵园。园内松柏葱笼,四季长青,仿古而建的烈土灵堂高高耸峙,显得庄严肃穆,这便是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亭山遗址。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的四位弟子曾子、冉雍、冉耕、冉求在山上会文,后人为纪念四位先贤会文的事,就建了一座亭子名“文亭”,故山名也就有了雅号——“文亭山”。又传,汉高祖刘邦过鲁祀孔子,曾驻骅文亭山。时有五色祥云笼罩,高祖“喜武功之大成,遂设是邑、名曰成武”。后来,人们还在山上建驻骅亭;高祖祠,立“武功告成”碑作为纪念。虽然这些传说并未见有史家记载,但流传非常广泛。50年代初,劳改队在此设窑场,劈山取土,破坏了不少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墓葬,曾有战国时期的青铜鼎、盒、盔甲、兵器及车马器等珍贵文物出土,遂被上级主管部门制止。经考证,文亭山的存在要比上述传说古老得多,它也和“寿峰”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相同,是一包含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但由于上述传说,文亭山也就较早地被人作为胜地而加以开发,山上除建有各种纪念性的建筑物,种植较多的松拍外,还建了山门及各种名目不同的寺庙。清康熙年间又在山右建宗台祠和左右两亭。山上和周围的庙宇、亭台、楼阁,翘角飞檐,红墙碧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建筑群。本世纪40年代以前,每年农历2月6日至8日3天,这里还成立香火大会,善男信女,曾冉后裔,邻村商贾,梨园艺人,百里云集,拜神祭祖,经商贸易,说书看唱,热闹非凡。这更使文亭山远近闻名,文亭山也就成了成武的象征。在文革期间各种庙宇被毁,一些寺庙至现在没有重建。

古时,城西皆水,称为西湖。文亭山独峙湖心,风景幽雅,一望如画。山上古木参天,庙宇亭台,雄伟壮观。瞻文亭缅先贤德才,登云山思高祖功业,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古人的追记和对历代兴亡的遐想。夕阳西下,飞鸟急归,湖波粼粼,天水一色,落霞倒映,古木溶金,薄雾渐生,古刹时隐,渔歌远唱,秋虫近闻。斯时登临,文亭山更显得神密而蔚为壮观。

映湖晨烟

成武地处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河水多次泛滥,沉积已达4米。由于成武较早采用筑堤护城防水的办法,故而古城和整个护城堤内淤积较少,一堤之隔,内外地面落差竞达3米之多。15700米的护城堤内形成了水波荡漾的万亩城湖。县城偏东而建,水包三面,呈现“烟楼水半城”的景象。这样由护城堤防水而形成如此之大的盆地,又积水成湖,城湖合一,历史悠久又保留至今的城镇湖泊在我国是非常罕见的。如果把湖区的“文亭山”、“寿峰”等原始先民的避水居址、环城婉蜒数十里的堤防工程,城湖里出土的汉代陶井群及水利设施联系起来看,它集中反映了数千年来黄泛区先民由筑台避水,到筑堤治水,发展到打井灌溉开发水利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进程,它象一部无字志书,记述着成武历代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英雄业绩。现整个湖区故城址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我们能加以开发利用,它确实能称得上黄泛区古代水利发展史的实物博物馆。

古时,湖水常直逼南北堤脚,湖波荡漾,水城辽阔。人们对堤防十分重视,堤岸临水处广植垂柳,堤上遍栽果树,果木成行,硕果累累,绿草成茵,野花飘行,湖内菏、蒲、苇、鱼等水产丰富,居人得以水利,甚是殷富,常收入数倍于耕田人。

每当清晨,薄雾缭绕,鸡鸣鸟啼,湖畔炊烟四起,湖面金波灿灿。鱼人开网行舟,童子嬉戏采莲。“鱼翻风里浪,鸥戏水中天”构成一幅美丽诱人的风景画卷。

西浦荷华

古时,堤内城西,水势浩淼,俗称西湖。湖产白莲藕,以其肥大、细嫩,名闻一方,它不仅给居民提供了美味佳肴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也给当地创造了优雅宜人的环境。

春来荷发,如钱之叶,千亩连园,似镜之盘;数里菁莆,“细雨之中,一湖碧玉,万点明珠,顶荷叶而垂香饵,乐里面而怡童心。每逢夏日,荷叶婷婷,莲花楚楚,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绿的碧绿,白的雪白,红的火红,微风吹拂,若一湖霞裳仙子转动绿裙,翩然起舞”,别有一番旖丽风光。湖里荡浆,扶荷细赏、香沁肺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湖浑身是宝,她造福于人而无求于人;荷花出泥污而不污染,艳丽而不妖烧,冰清玉洁,幽幽清香。身临其境,观赏荷花,怎不令人乐中起敬,深受启迪。

雁池秋月

旧县志记载,古时有个方士名周贯,号木雁子,修炼于县城南门外偏东的地方(大约现在西会馆旧址附近)。他凿了一个方池,连通渠水,水黑色而甘甜。他用木头刻了个雁子放在池里,经过长时间的雨露阳光,池水滋润,后来竞羽化成真。此传说和记载显然有些荒诞无稽,但有可能是古时成武城湖和雁池附近水域辽阔,不仅鱼虾众多,而且水草丰茂,曾生存和栖息过天鹅之类的候乌,人们对这些鸟类较为宠爱,加之当时人们对修道之人的崇拜和迷信,就把木雁和真天鹅附和在一起传了下来。谬误往往传得既快又广,后又载于州、县志书。故而,此池也就有了名气,称为雁池。每逢秋夜,月明风清,临池赏月,触景生情,思古人之苦心,念方士之异术,听幽幽短笛缓缓传来,临者自慨多。若将心事诉于秋水,雁池明月最多情。雁池秋月,是谓一景。

凤岭春云

成武古城南门曾名“仪凤门”,这名字是根据一个传说而来。相传,南门外有一处高地,青桐翠柏,古木森森,曾有五彩凤凰栖息其上,故此高地就为风岭了。后来;黄河屡次决口,泛滥成灾。为抗御洪水,保护城池,人们就岭筑堤,凤岭也就和大堤合为一体,成了大堤的一部分了。其大致方位在今南堤村西约200余米的堤段上。凤凰是传说中的一种鸟,为百鸟之王,何以就落在成武?这或许是成武古时因系水城的缘故,曾有不少稀珍的水鸟和各样候鸟在此栖息和暂居,人们就把这类美丽而又从来未见过的鸟称之为凤凰了。春日里,万物复苏,长堤上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漫步长堤,登临凤岭。凭高处,湖光粼粼,古城雄居,远山依稀可见;抬望眼,丽日蓝天,白云飞鸟,疑似凤飞来,令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成武古城和堤内城湖有如此多的胜景,绝非偶然。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原始先民就选定了这片沃土在这里生息、耕作、繁衍。经过世世代代的开发,西周封建郜国,成了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城。郜国灭亡后,这里的经济并未萧条。春秋时这里曾以农工、商贸发达而号称“天下之中”。曾、冉会文,恒公斗鸡,高祖驻跗,武帝东封,两设侯国,也说明成武历经战国、秦、汉仍很繁荣发达。史料记载,东汉光武帝族兄刘顺被封成武侯时,其“邑户最大,租入倍宗室诸家”。1986年城湖里发现规模庞大的西周——汉代古城址和数以百计的汉代陶井群等文物资料,也是有力的佐证。但南北朝后,特别是北宋以后,战争河患频繁,以及一些复杂的历史原因,成武古城繁荣的景象才逐渐衰落。加之外地城市的倔起,政治中心的南移北迁,成武古城再也没有中兴。恢复到应有的地位。但从秦置县始,成武或作侯国,或作州衙,或作县治,两千多年来,至少作为县治治所基本在今护城堤内未作大的迁徙(公元500年时曾将县治迁往郜城,至公元596年又迁回,时间也仅96年)。现整个成武古城已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see2432(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