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背后

家乡区县: 潍坊市高密市

一夜之间,一个小小的高密城,便轰动了山东,轰动了中国,轰动了世界。“高密东北乡”已成了一个专业名词。
这一切,都因为这里自三贤之后的另一贤,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这个只上过几年学的地道的高密人。
谁都不曾想到,儿时并不受欢迎的管谟业,如今竟成为震动全国的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儿时的他,自己总结的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他能在国家动荡的时候胆大包天地去拔生产队的萝卜,在参军那日别人与家人流泪告别的时候兴高采烈的跳上车,满脑子新疆西藏、天涯海角。
据说,他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得想让人逃离,因此,他便如飞出笼的小鸟,一飞便是两年。
或许,我们该为他悲哀,悲哀他的童年并不美好,悲哀他在求学路上遇到了文革,悲哀他经历的艰辛。
或许,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高兴。如果没有动荡的社会,便不会有他在军旅生涯中培育出的“内敛”;如果没有文革的阻挡,那他便会走上千篇一律的求学、高考、大学、工作的生活便不会有他挥洒自如的发挥想象空间,更不会有敢于把高密浓郁的乡土气息搬到文章中的勇气;如果没有现实黑暗的残酷、外人对他的讽刺,便不会有那日暗下决心考的学的决定,也不会有满腹诗书的文学大家在文坛大显身手。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本是讽刺的话语,乐观的莫言却当成了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于是,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发号施令的皇帝,先前那些“钢琴、面包、原子弹、摩登女郎……”统统被他塞到高粱地去了。于是他说:“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屁的事业,骂一位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莫言对自己身上能帮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面,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根指头,摸出几个短篇。”
就是这么一条“破麻袋”成为了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对于辉煌的现在,却也有莫言独自奋战的旅程。他没能上完中学,实现他儿时的大学梦,可他却从未放弃过读书学习。凭借他得天独厚的自学能力,便“自动升级”,现学现卖。自己学会了三角函数,便成了队友们的老师,后来自己给自己换科目成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老师。
而且,在莫言成长的道路上,功不可没的便是他的大哥,这位“农村破房子里出来的大学生”读过的书,莫言一本也不落,跟随大哥的脚步,自学成才。
于是,便有了八十年代轰动一时的《红高粱》,红了我们的高密;便有了二十一世纪的诺贝尔文学奖,红了我们的中国。
于是便有了脱口秀节目中:高密,不是潍坊的高密,也不是山东的高密,是世界的高密!
身为莫言纯正的老乡,是不是我们应该深思一下。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未来,是不是也要向我们这位老乡学习一下呢?

awesomething(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