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酱大头

家乡区县: 菏泽市成武县

“成武酱大头”是山东菏泽市成武县特产,系由该县特产的芥菜(大头菜)腌制的酱菜,该菜创始于清乾隆年间,历史悠久。其特点是:棕红透明,集香、咸、甜三味于一体,咸甜适度,香味绵长,口感清脆,风味独特,是物美价廉的地方小菜,畅销区内和周边地区。2010年,被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鸿方缘牌“酱大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名优食品”,被钓鱼台国宾馆指定为专用菜品,获山东省著名商标。

历史渊源

《成武县志》1986-2005年版有专门大头菜记载:“大头菜,成武县人民种植大头菜历史可追溯到周武王年间,种植面积分布零散,唐朝时期开始大量种植,经过明清两代形成一定的区域规模,成武唯一的特产是用大头菜经过一系列的工序酱制而成的酱大头,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武王年间,有鲁人武忠友为宫御厨,尤擅腌制宫廷小菜,深为宫中喜爱,武忠友回乡后,将其秘方传于后人,遂经过了多少代武氏后人的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清雍正年间,武氏后人武银昌,在成武县城东门里建“老银昌”酱园,用当地芥菜(大头菜)腌制酱大头,产品因“鲜、甜、香、脆”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在黄河流域名声鹊起,因出产自成武,便有了“成武酱大头”之美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济宁州,成武县令吴秉仁贡以“老银昌” 酱园产的成武酱大头,深得称赞,赐名“紫琥珀”。光绪年间,成武酱大头作为贡品年年上贡京城,深合慈禧太后的口味,曾赐扁一块(文革期间被烧毁)。武银昌前后至清末有10代,传至清末以后人丁不旺,遂传孟氏、曹氏,出现孟氏、曹氏酱菜。曹氏后也失传,只有孟氏传承下来。现在山东鸿方缘公司的孟照富(1938年)为第12代传人。

市场地位

解放后公私合营,成立了成武县副食品加工厂,之后的十几年间酱大头年产量也仅十万余斤,但以其传统的工艺,优良的品质,成为群众家庭必备的酱菜食品。虽然当时的产品包装十分粗糙、简单,却经常造成脱销断货,特别是在两节前后,当地和周边群众都以成武酱大头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首选礼品,成武酱大头当时在菏泽已是家喻户晓的品牌。1984年原菏泽地区专员王玉柱到成武视察时曾题词:“曹州牡丹甲天下,成武酱菜冠九州”的美誉,成武酱大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成武特产。

随着成武酱大头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提高,省、市、县各级部门的领导始终关注“成武酱大头”的发展,先后到生产企业指导工作,并对成武酱大头给予很高的赞赏。

成武酱大头作为地方特产,已为国内消费群体接受,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成武县抓住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大好时机,大力挖掘“成武酱大头”这一历史珍品,把成武酱大头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抓活了成武经济,带动了农民致富,成武酱大头销往了全国各地,成武酱大头以其,鲜、甜、香、脆于一体的独特品质,被全国各地不同口味的群众所接受,成武酱大头作为精品、珍品、无公害、名优产品被广大民众认可。“山东省名牌产品”“菏泽十大名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国宴用品等荣誉的获得,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实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势头,产品销往全国22个省市,销售额逐年攀升,由于成武酱大头市场抢手,现在散装成武酱大头基本不往外销售,全部包装成礼品盒外销。

食用方法

简单吃法

将酱大头切成丝 青椒丝加上香油(添加味极鲜酱油味道更佳)。

酱大头煎蛋饼

配料:酱大头50克、鸡蛋4个、鸡精少量、油适量 、香油、干辣椒适量。

做法:

1、将酱大头洗净,然后切碎,沥干切末待用;

2、鸡蛋去壳放入大碗中,加入切碎酱大头、鸡精和打散的鸡蛋液混合拌匀,

3、平底锅烧热,喷入适量油(让整个锅底被油覆盖),将蛋液倒入,转动锅让蛋液均匀地遍布锅底,转小火,煎5分钟左右。煎制的时间根据蛋饼的厚度来决定,通常表面的蛋液变色开始凝固了就可以翻面了,其间可以晃动平底锅,使其均匀受热;

4、将蛋饼翻面,另一面再煎5分钟左右

5、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酱油、香油、辣椒、鸡精兑成调料;

6、将蛋饼切成块,蘸调料食用即可。

 

see2432(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