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习主席不赞成古诗词散文从中小学课本中删去的消息,倍感欣慰。古典文化引起了习主席的重视,足见其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记得有一次,我冒昧地给教育部门打电话,就大宛国的“宛”字在小学课本中的注音提出异议(小学课本中注音是wan),对方开口就问,“教材会错吗?”然后挂了电话。很无奈,我只好对着话筒说,“不会是《辞源》错了吧!”当时对教育部门的孤傲态度很是反感,先不说我提出的观点是否正确,我觉得自己对文字负责的心是对的。晚上儿子放学,我只好告诉他,如果考试的时候遇到那个字就按课本上教得回答问题吧,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些都是名言。文化是什么,一直没见到这么简洁的名言,有人说“文化是民族的根”,我觉得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方向盘! 父亲初小毕业,希望孩子有出息,在姐姐哥哥都没考上大学以后失去了信心(亦或是生活困难,条件不允许,这个说法禁不住考究),就反对我上学,反对从读书上发展自己。父亲时常说孩子应该学文化,其实他说的“文化”是知识,认识字的知识,光宗耀祖的知识,并不完全是文化。
母亲也知道自己需要文化,就参加了扫盲班,识字班,以至于中年时期为别人压挂面的时候能够记录哪个箢子是谁家的面,多少斤。这些也都是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也不完全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父辈们大都是不自觉地体现出来。记得有一次,我们家盖房子,我和哥哥不小心将一块水泥预制板弄断了,那块水泥预制板是做厦檐用的。父亲很生气,生气是因为我们不小心造成了浪费,我说不就再买块吗。父亲更生气了,更生气因为我的态度。晚饭时父亲说过日子要勤快,要会过。“会过”在方言中就是节俭的意思,如果谁家浪费东西,邻居们就会说他家不“会过”。勤快和“会过”就是我们家的家庭文化,也就是近期人们关注的家风。 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赚钱,教我贩鸡蛋买,教我做生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知识,生存的知识。那时候,父亲也曾给我们讲过“忠孝仁义信”但是比例总是大不过怎么赚钱和怎么“会过”。
很多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富裕起来,不少人成了财主。这时候,有些人想起了“富不过三代”的古训,于是就极力地积攒财富,甚至于不择手段成为土豪,想让自己家步入“船破三千钉”的后尘;希望哪一天他家一旦败落也不会马上死去,就像秦可卿为后代谋划的那样。他们似乎忘记了“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的古训。这时候他们积累的是财富,忘记了让富裕延期的主要因素“勤俭和‘会过’”。 “勤俭和‘会过’”是文化,不仅仅是家庭文化,更是社会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