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 旧时境内个别官商地主多着绸缎右襟长袍,外套马褂、短褂,肥便裤,一般庄户地主则不及。农村居民多着自己手工纺制的纯棉粗布衣服,俗称“本地布”,色泽多为青、深蓝’浅蓝或蜡染蓝印花布等,喜庆节日弄件新鲜点的换上就不错了。稍富裕点的冬有棉夏有单,有的冬天能穿上棉长袍,俗称“大袄”。贫困农户深冬才能穿上棉衣,夏天再掏去棉絮,当单衣穿,多年穿一件,补丁摞补丁,故有“新三年,旧三年,补丁连连又三年”之说。一到冬天,要饭的“花子”成群结队,穿着“灯笼裤子(薄单裤)”冻得满街跑。30年代后期,境内为共产党、八路军的根据地,群众衣着有所改观。
帽 旧时老人戴毡帽,青壮年戴红疙瘩圆帽,俗称“帽壳”,女性缠头巾。农民夏天戴苇笠,冬天戴棉帽或“满头捋”(土耳其帽)
鞋袜 旧时农民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和前边带钩的“铲鞋”,夏天雨季老年妇女穿“油鞋”(布鞋涂油不透水),男子赤脚或穿草鞋垫子(也叫“三里丢”)。青壮女子多穿麻线纳底布鞋,前头“割花”或“包鞋脸”,只有逢年过节或结婚时才穿“绣花鞋”。穷人冬天多数穿不上棉鞋,只有富户人家才能穿上皮鞋,橡胶水鞋和袜子。
发型 清末,男留发辫,未婚女子留单辫,俗称“一棵葱的大辫子”,或打鬏,已婚女子在脑后握“纂”,带上网子,别上头钗、簪子,老年妇女将头发盘缠于脑后叫“小鬏”。中华民国成立后,男子去辫剃光头,男孩子留“芯髦”,女子未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