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我市乡村,美丽的新校园不时涌入眼帘,构成了一幅幅乡村新图景。用人大代表王连福的话来说,“这两三年,农村学校变化太大啦!市人大组织观摩,各处看到最漂亮的建设都是学校。”
去年,潍坊市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我市位列首位。市政府对14处镇街开展医疗、就业、教育等8项民生指标考核,教育工作满意度都是第一名。
“令我们最自豪的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义务教育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被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这是我市 1986年获得首批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的发展成果。”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告诉记者。
攻坚突破 城乡学校大变样
据了解,我市目前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42所,在校学生9万多人。近年来,尽管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学校发展不均衡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群众要求上好学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解决办学条件差距问题,让城乡学校一样好。为确保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的进展和成效,市政府明确目标任务,与各镇街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加大财政投入,并按照40%比例对学校标准化建设进行奖补。
朝阳街道借势启动“教育强区”建设,公开承诺:教育的事先办,学校的工程先建,花钱问题找街办。三年间,投入2.9个亿,高标准新建3处学校,综合改造提升5所学校,率先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在东部城区挺起一座教育新城,在全市树立了标杆。
夏庄镇地处农村,校舍普遍老化。镇党委、政府克服困难,第一步就开了三个大盘子:投入1.2亿,新建3处学校38000平方米。又紧密建设7处村小,基本实现了校舍楼房化。
“镇党委、政府魄力很大,建设、配备一步到位。党委书记亲自到学校征询意见,老师们提出,多媒体用电子白板更好用,但价格高。书记马上安排考察论证,要 求一定要让老师和孩子满意。仅3所新学校就配了180套电子白板,办学条件在全市领先。”夏庄镇教管办主任薛松林告诉记者说。
胶河生态发展区设区不到两年,年度财力不足400万元,危旧校舍多。区党工委、管委会把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硬是攻克了2000多万元资金难题,按期完成计划,全区学校焕然一新。
在城区,我市投入4亿多元,新建城区学校19所,增加义务教育学位9300个,困扰教育多年的择校热、大班额问题逐渐化解。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总投入16.8亿元,改造校舍69.5万平方米,投入1.8亿元,更新学校配备,中小学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在市政府组织的全市学校标准化建设大观摩活动中,党政干部和校长们用两个对比来反映学校变化:农村学校条件比城区学校好,初中小学条件比高中好。
统筹调配 拉高农村教师“短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关键。”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孙烈勇说,农村学校教师是“短板”,结构性缺编、老龄化等问题比较普遍。
2009年,市人大在调查后提出议案,建议加强农村教师队伍。我市随即出台了新的教师聘用管理办法。从当年开始,新聘任的教师,一律充实到农村学校。80名新教师首批摘牌到农村学校任教。同年,启动“农村小学校校新进一名英语大学生”计划,连续两年增配农村英语教师100人。同时,实施特岗计划,安排80名特岗教师到农村。5年间,共为农村学校录用新教师584人,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新青年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各镇街积极帮助青年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安排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创造各种培训进修机会,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
阚兴小学的青年教师夏燕告诉记者,学校所在的松兴屯社区建设了青年教师公寓,装了空调、洗衣机、浴室、整体厨房,教师乘车回家还享受优惠车票,“在这里工作很舒心,进步很快。”去年,她被评为市教坛新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