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从发展变化看教育均衡(二)

家乡区县: 潍坊市高密市

为了让新青年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各镇街积极帮助青年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安排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创造各种培训进修机会,一大批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
阚兴小学的青年教师夏燕告诉记者,学校所在的松兴屯社区建设了青年教师公寓,装了空调、洗衣机、浴室、整体厨房,教师乘车回家还享受优惠车票,“在这里工作很舒心,进步很快。”去年,她被评为市教坛新秀。
市教育局还进一步盘活教师资源,每年组织16对32所城乡学校,开展教师对口交流。结对学校各派出3-5名教师到对方学校换岗,下乡支教和进城研修双向运行,重点培训提高农村教师。迄今,已组织10批826名教师参加城乡教师交流。同时,分期分批组织后备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加强农村学校干部力量。为调动干部教师交流的积极性,该局还规定,在干部选用、教师培训、评优晋职等方面,重点向农村教师和支教教师倾斜。仅在去年,就有23名教师因支教、研修优秀,优先晋升副高职称,有38名农村挂职后备干部被选聘到学校领导岗位。
“以前,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名师,现在我们每年都选派教师进城区名校,经过换岗培训,这些老师都成了骨干。更重要的是,城区学校派来了名师,把优质教育送到了家门口。”在偏远的李家营小学采访,刘焕增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针对农村艺术教师不足问题,市教育局专门组建了教育艺术团。组织全市730多名优秀艺术教师,以团队形式流动性开展送课下乡、教学指导、师资培训、艺术展演等活动,让农村的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艺术教育。今年开始,该局又实施“农村小学校校新进一名音体美教师计划”,逐步为所有学校配齐艺术教师。与此同时,该局还启动了“十百千万”工程,依托9个名校长工作室、26个名师工作室、34个学科教学研究会,重点培养30名名校长、150名名师、2000名骨干教师,带动全市10000名教师整体提升,促进城乡师资均衡。
联盟办学 优质教育资源“校校通”
姚哥庄小学处于城乡接合部,原先教师、生源年年流失,办学陷入困境。近几年,学校与城区东关小学结盟办学,迅速扭转了局面,办学水平晋升全市前10强,学生从城区回流200多人。姚哥庄小学的变化,是我市城乡联盟办学的一个缩影。
2006年,密水街道率先开展“名校 弱校”联合办学探索,首批组建3个共同体。共同体学校实行干部交流、教师调配、教学管理、教师培训、特色创建、发展评价“六统一”,以名校拉动弱校。很快,3所薄弱学校全部升级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创造了先行的经验。
“义务教育均衡,根本在于办好每一所学校。密水街道探索出了一条以名校为核心,学校组合式发展的新路子。我们在全市推开,组建了48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以城带乡、品牌带动、对点帮扶、融合发展,打破了区域、学校壁垒界线,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扩增共享。”市教育局副局长姚灵光向记者介绍了联盟办学思路。
据他介绍,共同体学校实行“1 1”、“1 N”、“N 1”多元模式,上接下联,双向衔接,联体共建共享。同时,在镇街层面,以中心学校为引领,实行学区管理,构建起城乡学校共同体和学区联盟体两大发展框架,形成县、镇、村三级学校连环组团发展的新格局。
市直学校第一实验小学先后与井沟小学、阚家小学、李家营小学等学校联姻,每月共同开展干部论坛、班主任沙龙、学情会商、主题教研,达标课、研究课、示范课三课联动,将第一实验小学的参与教育模式、名师教学法移植到乡村学校,产生了波浪效应。3所农村学校借力隆起,成为镇域优质教育的辐射源。
各镇街创新学区管理,在横向上推动农村学校均衡发展。柏城小学学区通过开展名师送课、联片教研、微课程开发、电子书包教学,带动了村小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姜庄镇选拔教学骨干担任教学点干部,不仅破解了师资均衡难题,更促进了教学点发展。密水街道开发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全域同步共享名师课堂,而且名师讲课时,可以跨校观察不同学校课堂的学生表现,开展师生视频对答互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校校通、班班通。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我市还打破学段界限,创立了高中教学管理区。以5所高中为引力场,各高中招生片的初中和小学组成教学管理区,实行龙头带动、三段联动、同频共振、协同创新,课程衔接、贯通培养、教学实验、成果推介、管理评价五位一体。5大教学管理区平行并进,创造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生态。
“教育均衡是一个动态系统,需要不断发展提升。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优化格局、深化改革,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努力创办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教育。”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对我市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awesomething(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