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蕴含在和谐里,融入在文化中,体现在创建上。
一座民生普惠的和谐红城。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将更多财力用于民生支出,将更多精力用于民生改善。5年来,建设、改造各类保障性住房442.5万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开发公益性岗位1800个,发放小额贷款1.56亿元,全力保障就业。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五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将4197名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民生保障网不断筑牢。新建、改造校舍22万平方米,完成合展小学等4所学校、31所农村幼儿园建设,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被评为“自治区教育管理先进市”。市医院一期、5所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9个农村卫生室建成使用,市镇村医疗卫生实现一体化管理。一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民生画卷在红城大地徐徐展开。
一座百花齐放的文化红城。找不到路了,没关系,青年志愿者就是“活地图”;老人、小孩走丢了,上便民警务站;想要提升健康理念、学习健康知识,来咱社区健康大讲堂;邻里有了矛盾,有了问题,别苦恼,社区“调解室”就是咱百姓的“说事点”……这些小事、实事构成了乌兰浩特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而这,仅仅是近年来乌兰浩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乌兰浩特市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启动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七大素质提升活动。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深入开展“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营造出了文明友善、高效诚信、和谐宜人的社会环境,文明新风蔚然成风。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初步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大力开展“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了各级各类志愿者协会41个,全市志愿者人数达到2万余人。在城区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在镇、村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乌兰浩特地区文明单位达到324个,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文明村镇正在崛起。
13个综合文化站、43个基层大讲堂、58个草原书屋、91个文化室星罗棋布,构筑了一张以市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镇、街道文化站为基础,基层讲堂、文化室为据点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速建设。元宵节大秧歌汇演、蒙古族民歌大赛、红城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已形成品牌。成功举办兴安盟复建30周年大庆和蒙元文化论坛、红色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敖日雅玛拉刺绣》、《葛根庙叙事民歌》等4个非遗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蒙元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乌兰浩特市现已发展文化产业单位470家,民营文化企业比例达到95%以上。
这是一座具有厚重历史的城市,一座厚积红色文化的城市,一座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城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