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名人上官云相经历

家乡区县: 济南市商河县

经历

   青云直上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皇帝让了位,成立了民国,北京的头儿换成了袁世凯。这时,恰好河北省的保定军官学校招考,上官维暗想:如果能考上这个学校,将来毕了业定能当官。于是他便让儿子上官云相去报考,居然金榜题名。这个学校从清末便开办,是培养初级军官的学校,到上官云相报考时已经办了6期。上官云相入校后,听说蒋介石也是这个军校毕业的,只是那时老蒋还没出名。

  1917年上官云相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这年7月,清室旧臣原江苏巡抚“辫帅”(清朝灭亡后,张勋誓不剪去辫子,故人戏称辫帅)张勋,发动复辟,恢复帝制。兵败后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但他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于是南方以孙中山为首在广东组织了护法政府,川、滇、黔、陕诸省都组织了“靖国军”,发动了护法战争。上官云相参加了护法战争,在靖国军中当参谋。上官既是“名牌”军校毕业,又参加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这两种经历成了他的王牌,遇人就津津乐道。

  上官云相在靖国军中干了几年,因为他能言善道,又会逢迎上级,所以不几年便当了营长、团长。到了20年代中期,他听说他的一个远亲、济南同乡孙传芳,在南方当了“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便去投效,孙传芳这时正是日午当天之时,急切用人来扩大军队,今见故乡人自荐上门,也就不细究上官云相是否真的是他的亲戚,竟破例任用上官云相为第十五混成旅旅长,没想到上官这次竟一下跳入龙门。

  1926年6月,广东的革命派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起来北伐,打击的主要目标是窃据中原诸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当吴经受不住北伐军的凌厉攻势时,向孙传芳伸出求援之手;可孙却希望北伐军与吴佩孚两败俱伤自己坐收渔人之力,是以坐壁上观。战局迅速发展,吴佩孚丢失两湖败退河南。北伐军乃移师东向进攻江西,孙仓促应战,怎奈北伐军士气高昂,攻势勇猛,孙传芳不得已退守南京。其时蒋介石派张群劝孙传芳反正,共同北伐,孙不愿以“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之尊屈居蒋介石之下,何况国共两党与北方军阀之战究竟鹿死谁手尚在两可之间,孙传芳便予以拒绝。北伐军遂顺流而下,孙部浙江陈仪、安徽陈调元均向北伐军输诚,孙不得已败退山东。上官云相见孙传芳大势已去,于是弃暗投明,倒向北伐军,找到了新的主人。次年,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国民党各派系,第二次北伐,底定北方,连东北王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也宣布“易帜”,蒋介石得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了中国的合法政府。上官云相这步棋算是走对了,蒋介石委任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师师长。

   反共生涯

  从20年代末上官云相倒向北伐军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师长以后,他的戎马生涯便和反共、“剿匪”交织在一起。从30年代初到1949年蒋介石集团被赶出大陆,20年间上官云相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的“围剿”,哪怕是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如此。有人提出:上官云相既不是浙江人,又不是黄埔军官学校毕业,更与蒋介石没什么姻亲瓜葛,而是半路投效的“北洋余孽”,但却得到蒋介石的重用,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没有人问过上官云相,他是否与蒋介石谈过他们是保定军校的校友。但可以肯定的是:蒋介石定然知道上官云相是保定军校毕业的。这是因为蒋介石历来用人是注重姻亲、同乡,同学这类关系的。跟蒋介石同出身一个军事学校无疑会给蒋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除此以外,上官云相跟国民党的高官还有一些姻亲关系,比如他的妹妹便是曾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的如夫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条《红楼梦》式的人事定律,对上官云相的宦海沉浮也许适用。不管是哪种原因在起作用吧,反正上官云相从30年代开始仕途便一路顺风,屡被委以重任,从旅长、师长到总司令、司令长官,从少将、中将,从大陆败逃台后他竟被追赠为上将了。人们不会想到,这位出身草莽的山东二哥竟像汉高祖刘邦一样了!

  1927年北伐大革命中途夭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发动了南昌起义,到井岗山开辟革命根据地。因为这时共产党还是“星星之火”,再者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新政权还不够巩固,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几股地方实力派还在找他的麻烦,所以他一时还腾不出手来去“剿共”。1930年以后,蒋介石打败了冯、阎、李三大地方势力,南京政权得到了相对的巩固,蒋介石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中央”之名来号令天下了。白1927年发动南昌起义以来,几年来共产党利用蒋、冯、阎混战之机,把红军发展到10万之众,革命根据地已扩展到赣、闽、湘、鄂、豫、皖、陕、甘、川等近10个省,当年的“星星之火”真的已成“燎原之势”了,这就对蒋介石的新生政权构成了极大威胁。正好这时蒋介石已从对地方军阀的斗争中腾出了手,于是他借着战胜地方军阀的余威,从1930年12月起,开始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的为期4年的5次大“围剿”,这时,上官云相已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师师长,为了取得蒋介石的信任,他竭尽全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发动进攻。在第二次“围剿”中,1931年5月他所率领的四十七师的一个旅在江西南部富田被红军歼灭;在第三次“围剿”中,1931年8月,在江西兴国与红军的交战中,他的四十七师的另一个旅又被歼灭。几年来对红军的作战他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他确实是付出了血的代价的,蒋介石对他付出的牺牲当然是牢记在心的。

  在上官云相的反共生涯中,他对蒋介石作出最大贡献的莫过于“皖南事变”了。1937年7月日本向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后,大敌当前,全国各党各派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可是蒋介石却始终没有忘记他的“限共”、“溶共”甚至反共的政策,这种政策的集中表现便是1941年1月发生的国民党军队袭击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事件-“皖南事变”,这次事变的直接指挥者便是上官云相。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初期根据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的协议成立的。从1937年10月开始,将分散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8省的红军游击队分别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于1938年1月在江西南昌成立,下辖4个支队,分别由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任支队司令员。新四军初成立时,只有12000人,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新四军已发展到30万人。新四军成立后,便挺进到华中敌后,发动群众,组织与扩大人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但是蒋介石对新四军在江南的发展却心怀敌意,惟恐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在1940年10月19日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以及新四军军长叶挺,发出电报,命令新四军在一个月之内撤军到黄河以北。当时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分军队约9000余人,驻在皖南泾县云岭一带,归国民党军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指挥,这个集团军的总司令便是反共老手上官云相。第三十二集团军总部原在江西省临川驻扎,负责指挥对南昌方面的日军作战,1940年10月调到皖南宁国,接任苏南、皖南抗日作战的指挥任务。上官云相到达皖南不几天便接到了要“掩护”新四军北撤的命令。当时上官云相的职务是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是顾祝同)兼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归他指挥的国民党军队有10几个师,约10万人。上官云相调到这个地区后对他的幕僚说:“我这次调来皖南,战场辽阔,部队复杂。忠义救国军只服从戴笠指挥,不服战区调遣;新四军是共产党的队伍,名义上归我指挥,实际上只听共产党的。我这次来时,顾长官对我说:“新四军军长叶挺是你在保定军校第六期的同学,你有办法指挥他。”

  1940年12月下旬,顾祝同派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长岳星昭召集秘密会议,上官云相应邀参加。会议决定:如果新四军不能于1940年底以前开过长江,决定以武力消灭之,由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指挥。会后上官云相对其高级幕僚说:“这个任务很艰巨,顾长官早就计划好了,才调我来担任这个任务。我的作战要旨是:如果新四军不遵令于年底以前渡江,决以优势兵力加以包围消灭之;如果新四军在云岭按兵不动,则就地包围予以消灭。”当时新四军连同非战斗人员在内,共约15000人,这与上官云相用来对付新四军的10万兵力,优劣势是显而易见的。

  1940年12月底,上官云相用电话与新四军军长叶挺通话,询问出发时间以表示关心,实际用意是探听行动消息。1941年1月6日,上官云相根据各方面情报判明,新四军已由云岭南进,于是立即下令封锁山口隘路,准备将新四军包围于山区而消灭之。他恶狠狠地对其幕僚说:“决不让共军一人漏网,我们和共产党是势不两立的,共产党如果将来获得成功,你我将死无葬身之地!”在上官云相以优势兵力周密部署之下,新四军北移部队9000余人,行至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上官云相指挥的8万国民党部队的袭击,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牺牲,官兵大部牺牲或被俘。上官云相得手后,即将叶挺及其随员8人送至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新四军被俘人员送至三战区“感训大队”。

  这次对新四军的袭击是国民党反动派蓄谋发动的,蒋介石和顾祝同原预想在3个月内解决新四军,而上官云相只用半个月就把皖南新四军消灭,因此他得到国民党最高当局的特别嘉奖:奖三十二集团军总部及特别出力的二十五军各法币5万元,立功人员可报请勋章、奖章。事后上官云相在在一次庆功宴会上得意地说:“这次消灭新四军,作战非常顺利,似有天助,正在作战时,连下几天雨,新四军困在山谷,进退不得。”次年,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各军参谋长会议,上官云相总部的参谋处长建议将消灭新四军的战报材料列入报告,上官云相慌忙说:“不行,不要列入。这次全国参谋长会议,一定有八路军的人员参加,若在会上谈到对新四军作战的情况,岂不是白找没趣!这是内战,在抗日战争民族大义是理屈的,摆不到桌面上的事,怎能列入报告呢?”看来上官云相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做了错事。

六月(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