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于1988年倡导建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8县市之一,被列为民建中央重点帮扶县。近年来,黔西县紧紧围绕试验区主题,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煤电产业、城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实现了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就业增加、后劲增强的目标,尤其是在发展民办教育、壮大农村劳务经济等方面不断创新思路,取得了较大突破。 “十一五”期间,黔西干部群众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城建带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战略目标,以更扎实的作风和更高昂的激情,为建设黔西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经济状况
毕节试验区建设20年来,黔西县扎实抓好“三大主题”试验建设工作,以此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事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47.11亿元,在1987年的基础上翻了三番;财政总收入达6.0628亿元,是1987年的34.12倍;粮食产量达35.04万吨,是1987年的2.65倍;油菜籽产量达5.62万吨,是1987年的5.79倍;烤烟产值达1.45亿元,是1987年的3.45倍;煤炭产量达322.39万吨,是1987年的32.24倍。城镇化率提高到了24.3%。2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一二三产业排序实现了“一三二”到“二三一”的转变,建成了洪家渡、索风营、东风三个水电站和黔西火电厂,建成了青龙煤矿、黔金煤矿、桂箐煤矿等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以“三水一火”为支撑的新型工业框架体系基本形成。粮食、油菜籽、烤烟等农产品产量跃至全省前5位;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跨入全省前20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电量等工业指标在全省排名大步前移,实现了粮烟农业大县向煤电能源大县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之一。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61.52亿元,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3.15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24.54亿元,增长18.0%。财政总收入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3亿元,分别增长17.7%和28.0%。粮食总产量34.2万吨,增长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9亿元,增长4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5亿元,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50元,人均增收20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人均增收332元。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0.87万人。 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谋划和上报项目224个。二是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扎实开展。积极调动农村消费需求,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金额667.82万元。三是投资力度大,拉动明显。全年争取到中央扩大内需项目135个,总投资3.4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94亿元。争取到省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67.52亿元。争取其它项目29个,国家及省补助资金0.77亿元。项目建设极大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全县工业增加值19.6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6亿元,增长6.2%。总设计生产能力达933万吨的40处在建煤矿相继建设。全年生产原煤305万吨,同比增长16.93%。累计发电量98亿度,其中火电79.3亿度,同比增长14.68%;水电18.7亿度,同比增长33.2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