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怯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有“博”来主持。
相传很早以前,在中国北方科尔沁大草原上,生活着父女俩。他们相依为命,有一天女儿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怎么也治不好,老父亲只好用牛拉着病重的女儿去外面求医。。不料路上遇到种种困难。女儿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老父亲围着牛车高声唱着祈求神灵的保佑。歌声引来了乡亲们,他们潸然泪下围着牛车哀歌,感动了上苍,姑娘的病好了,也加入了舞蹈的人群。
这个奇闻不胫而走,后来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达慕盛会,都用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抒发人们的感情。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敞开长袍的下摆,右手拿一块绸巾,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人们给这种舞蹈起了个名字叫做“安代”。
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词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从艺术角度看,安代舞是一种以唱为主,伴之以舞蹈动作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并用力向两旁甩绸。
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发情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近四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安代舞逐渐成为蒙古族宗教仪礼和"那达慕"盛会上最受欢迎的狂欢之舞,同时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
如今的安代舞更广泛地流行于民间,逐渐由民间艺术发展成舞台艺术,不断地在兴安盟落户,成为庆典宴席,接见奉送时不可缺少的内容。安代舞经过本地众多民间艺术家的多年不懈的努力,演变为草原人民健身娱乐的绝佳方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