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古韵中的现代文明(二)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安区

淮安素有五水交汇之称。京杭大运河、淮河、盐河、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在此汇集。自隋唐大运河开筑以来,这里就成为南北水运的中心,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京杭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近代以后,由于黄河改道和战祸等原因,淮安交通的区位优势逐渐丧失。

“路兴则城兴,路衰则城衰”。十几年前,由于交通的闭塞和苏北地区的不发达,人们不能直达淮安,必须从周边市县再辗转五六个小时,铁路更是“戛然而止”,把许多探寻这里的脚步和商机都挡在了门外。但淮安人的思想并未停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淮安的交通城建方面也获得了新生。

公路建设是淮安城市建设的亮点。全市道路基础设施突飞猛进,高等公路从无到有,公路里程从短到长,县乡路况极大改善。目前,淮安高速总里程达330公里,拥有一级公路237公里,新建县乡公路3195公里。

京沪高速公路的建成是淮安交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大大缩短了淮安市与上海和苏南地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增强了淮安市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的能力,加强了与苏北、华北直至北京的交通联系。举例来说,由淮安到北京、上海、南京现在分别只需7小时、3小时、2小时。这段高速公路,就像数百年前的大运河,使淮安交通区位优势在失落近百年之后又在更高的起点上得以复得。

如今,新(沂)淮(安)铁路淮安段、新(沂)长(兴)铁路淮安段已建成通车,成为纵贯中国东部沿海的铁路大通道。以四大工程之一的“南水北调”为契机,淮安新建、改建了一批船闸码头,提高干线航道的通航能力,使淮安的交通获得质的飞跃。

淮安已形成了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骨架,水陆并举,内联外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发达便捷的交通,不仅使淮安融入上海经济圈,而且拉近了淮安与国内大都市以及毗邻空港、通商口岸的时空距离,成为国家级水陆交通枢纽。

以绿色美化城市始终是城市建设的主题,近年来淮安围绕着建设“绿水城市”的思路,不断用园林装点着市容,成为独具特色的“水中城、城中水、绿中城、城中绿”的自然生态城市。目前,淮安市区拥有清晏园、楚秀园、月季园等10余个开放性公园,其中月季园是中国月季八大中心之一,月季在淮安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至今还保存了数十种古老的品种,也由此成为淮安市的市花。

淮安还充分利用四条大河横穿城市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先后建成了古运河滨河绿地和长达5000多米的古黄河绿化风光带,使原来野草丛生的古黄河滩化身为绿树环廊、层叠有序的滨河观光绿地。

更加贴近市民生活的要数市民广场的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健身休闲的好场所,每到清晨或黄昏,都有许多人来到市民广场享受绿色的赐予。  

入夜时分,淮安城的街头巷尾又变成了灯的海洋,尤其是商业贸易较为集中的街道普遍实施了亮化、美化工程,各色的泛射灯、轮廓灯,不仅点亮了城市,也营造了许多商机。目前淮安市的建路装灯工程使整个城市路通灯明,亮灯率保持在98%以上,称得上是“日不落”城市。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Renenl

家乡衔接: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huaian_huaian.html

 

 

王蕾Renenl(2014-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