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张立新

家乡区县: 山西省天镇县

痴心帮农富——记天镇县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张立新

天镇县农业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张立新官不大,可名气不小,在当地还享受“特殊待遇”:瓜果飘香的时节,总有农民朋友将最新鲜的送给他先尝;端午节这天,总有乡下人带着粽子到他家“走亲戚”。老百姓之所以敬重这位共产党人,是因为他把心交给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朋友。

为了山沟沟的农民早日脱贫——他勇于改天换地

天镇是国定贫困县,这里土质较差,且常年干旱。1982年夏,张立新从山西农大土化系毕业后回归故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县农村的山山水水,个中甘苦,不言而喻。

1987年5月的一天,张立新到卅里铺乡的田间地头和老农拉呱时,了解到当地好多村民种的玉米等作物出现叶片黄化现象,大家总认为是肥料不足,浇水不够,结果浇两三次水,施两三遍肥,作物依然长不起来,同其他乡的水地相比减产20%以上。他便住在农民家中,连着十多天下地观察,详细记录肥水施加浇灌情况,接着查阅了大量资料,随后又上大同、进太原,向专家求助……终于找到症结:盐碱地作怪———缺锌。

张立新高兴得不亦乐乎。他一边与有关部门联系锌肥,一边复写了百余份有关锌肥的资料,随后骑上自行车,带上锌肥,一村接一村、一户挨一户地搞宣传、做试验,帮农民把锌肥施入地里,并作详细的记录,哪管烈日炎炎、阴雨绵绵。他只认一个理:自己必须每日起早贪黑,不能落后于农民。经过4年的示范推广,农民亲眼看到了施锌肥的好处,逐步推广了锌肥的施用。由第一年的百十来亩地,第二、三年上到了千亩,到现在已扩大到十五六万亩,每亩增产粮食20%—30%。

天镇是个十年九旱的农业县,山丘区人均收入仅有三五百元。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张立新积极在干旱山区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为了搞好旱地地膜覆盖示范,在作物播种之前,他深入到丘陵山区贾家屯乡进行宣传,但农民认为旱地再铺上地膜就更长不好,说啥也不铺。他左思右想,最后建议上级利用温饱工程无偿为农民覆盖地膜。

赢得支持后,张立新就东家进西家出,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感动了部分农民。然而,没成想在覆盖过程中,又有两户农民在地里和他顶起“牛”,那王老汉说:“赔了,我去你家吃饭去!”张立新却笑着,给这两户农民写了《保证书》:“如果减产,就用我的工资补贴。”终于,连片覆盖了100亩。这些有地膜的庄稼,起到了保湿作用,一入夏季就露出了好兆头,秋后产量比不铺膜的超出30%多。农民是讲实效的,第二年一下子就推开了1000多亩。到2005年,全县旱地地膜覆盖已突破2万亩。

初春时节,记者到贾家屯村采访,50岁的村民王根财告诉记者,他家种20亩地,全部是旱地,没铺地膜前种玉米每亩最多产300公斤,去年铺膜后产量翻了一番。他一个劲儿地夸赞张立新是“改天换地”的专家,共产党派来的好干部。

为了造福更多的父老乡亲——他被群众称为土壤界的“李时珍”

“随着基本农田的保护,土地的综合开发,种植结构的调整,了解和澄清全县耕地养分状况、环境质量状况、土壤质量状况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土化专业毕业的张立新像李时珍喜欢研究中草药一样痴迷土壤研究。

为此,张立新和有关同志走村串户,白天做试验、查资料,晚上加班主编《天镇土壤》一书,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依据。后来,此书还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全县的土壤状况如何,又怎么让农民更好地开发土壤呢?近几年来,张立新深入农村调查土壤类型,采集出500个土样,填写了2300余张基础性表格,完成了1.3万个数据的采集。

为了掌握旱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张立新在作物播种、生长、收获期间,每天坚持定时测定3次土壤水分,测定土壤深度3米,一次取样30个。这项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还必须持之以恒,有一次取样回来的路上,他的摩托车坏了,只好在泥泞的路上推了4个小时、15公里的路。他主持绘制了全县耕地质量图幅23份、表格1200多份。为了编写《天镇耕地质量评价》一书,他又收集了各类资料,请教了不少专家学者,2003年,他把自己关在房内整整4个月,一边构思、一边计算、一边编写,终于写出了这本书。

张立新查阅了大量投资指南,并根据本县实际,主笔撰写了天镇旱作农业的科研报告,被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认可,天镇县被列为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县。2004年以来,张立新又深入到旱作农业区,先后试验示范了土壤结构改良剂应用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穴灌技术、建设旱井等,为旱作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使天镇的无公害蔬菜领到进京通行证——他敢为人先

“无公害蔬菜”———天镇县委书记刘耀文在2002年全县经济大会上道出这个新名词,并安排给农业局开始实施。会后,单位领导第一个点名让他参加,一要保证种出无公害蔬菜,二要积极申报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

“无公害”的含义是什么?申报工作怎样进行?基地选在哪里?张立新的心里七上八下没个准。他晚上一回家就往太原、大同等地打电话,请教有关同志。次日一大早,他又忙着收集和研究有关无公害蔬菜方面的资料和文件。那些天里,他难得睡上一个囫囵觉。7月初,蔬菜成熟了,样本采上了,化验结果出来了,申报的8个品种均达到国家级标准,他心里这才踏实了许多。

在2002年全省召开的无公害蔬菜认证会上,天镇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得到省农业厅认证,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定面积5万亩、认证蔬菜品种8个,使天镇县成为晋北惟一一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天镇蔬菜进京有了“身份证”,该县已与北京的4大院校、6家批发大市场签订了年供20万吨的协议,天镇菜在京城餐桌上“火爆”了。

天镇农民在致富路上迈出一大步,张立新为此轻松了许多。展望未来,他觉得肩上的担子还是沉甸甸的……

冯艳霞(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