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 打造幸福新南雄

家乡区县: 韶关市南雄市

南雄自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设县以来,至今已有1330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广府文化发祥地独特的“珠玑文化”;南雄又是一块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孕育了原中央苏区光荣的“红色文化”。
借助这些优良的文化基础,近年来,该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依托深厚的文化沉淀,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和社会支持,进一步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城乡群众的素质,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着幸福南雄建设大跨步前进。
政府积极引导 群众参与度高
南雄自古以来就是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交接点,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商业重镇,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里得到高度的融合,积淀了南雄作为广府文化发祥地的深厚文化底蕴,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分支——珠玑文化。珠玑文化不仅包容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敦宗睦族”、“家国天下”理念,而且融合了当地丰富的民俗、民情、民风和民智。
南雄又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在南雄指挥过著名的“水口战役”,项英、陈毅在南雄领导粤赣边红军游击队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南雄呈现出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共交融、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发展的独特文化景观。
如何用好文化财富,让它为时代服务,为群众所用?这是南雄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该市已经有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南雄更要依托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培植好群众文化的根基,发挥文化的软实力,对此,我市作出了积极引导群众文化活动的正确决策部署,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通过以文化引导人,形成推动建设幸福新南雄的动力。”谈起该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培育工作,南雄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钟筱蓉这样说。
多年来,该市以创建省文明城市为抓手,通过举办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抒发爱党爱国爱乡的情怀,自觉从中受到道德熏陶,从而提升群众素养。从2006年起,该市广泛开展了“学文明礼仪,建和谐家园”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电视公益宣传,发放10万册《市民礼仪指南》小册子,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齐步走”等一系列活动,用一把礼仪的小钥匙开启现代公民文明教育的大门。
“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如此高涨,那就需要机会表现,对此,我市还着力为群众搭建了许多文化‘舞台’,让群众有众多展示自己文艺才华的机会。”钟筱蓉说。
据统计,从2008年起,该市连续6年举办群众歌咏大赛,参与的群众选手累计超过3000人次。每月在三影塔广场举办一场主题鲜明的“群众才艺月月秀”表演活动,目前已连续举办3年,参与演出的群众演员超过5000人次。每年的元宵节,在市区举办民间艺术巡演活动,参与演出的都是各镇(街道)的普通百姓,每次活动都吸引数十万名群众和游客沿街观看。同时,通过开展160多场次书法、摄影、曲艺、演讲比赛、广场音乐晚会等文化活动和近百场次“送戏下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该市群众文化活动更多的是以团体的形式出现,珠玑艺术团、喜洋洋乐队、时代广场合唱团等几十个群众艺术团体相继成立,吸引喜爱文化艺术的群众2000多人参与。作协、诗社、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摄影、演讲与口才、赏石等10多个文艺协会的成立,吸引几千人根据个人特长入会入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通过笔墨传情、丹青写意,捕捉南雄的美丽、吟诵生活的美好,用艺术为南雄加快发展凝魂聚力,传递正能量。
目前,该市还出版了《珠玑文艺》、《珠玑诗苑》、《珠玑书画》等文艺刊物以及长篇小说《走进桃花村》等一批优秀且受欢迎的文学作品。
争取社会支持 多渠道培育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但同时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推动。我市通过文企联办、民办公助、企业冠名等方式,积极发动社会各界支持群众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钟筱蓉说。
该市通过企业冠名等方式赞助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文艺团体有一定经费保障。如今年新成立的“时代广场合唱团”,就是通过冠名“时代广场”而争取地产商捐资扶持的群众自发参与的大型文艺团体,目前有团员180多人。此外,该市还通过文化部门
与企业联办或动员企业承办群众文化活动,以达到企业支持文化、文化宣传企业的“双赢”目的。同时,该市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知名企业到南雄投资建设群众文化设施等,让群众文化事业更有底气。如引进珠影集团新建了珠影文化中心新城影剧院,让南雄人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全球同步上映的电影大片;引进中影世纪银河影城进驻大润发广场,打造韶关首家五星级影城,让南雄人民充分感受震撼的视听效果。
坚持群众主体 突出娱乐性
“群众的文化活动多以娱乐和健康为目的,多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群众文化活动要突出娱乐性’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各类文化设施,以群众为主体,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钟筱蓉这样介绍。
该市先后在市区建成了“三馆”以及三影塔广场等6个文化休闲广场和滨江公园、休闲绿道等多处室外公共休闲场所;全市镇村建成100多个文化广场(体育场)、208间农家书屋。目前,这些文化场馆和各类文化广场、公园已全面向群众免费开放,给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9月26日晚上,记者来到该市的三影塔文化广场,只见这里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市民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弹奏乐器,还有的唱当地客家人的采茶剧。这里面一支正在表演的腰鼓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今年60岁的领队朱作英向记者介绍,队里有40多人,年龄从50多岁到70多岁不等,从前年开始,只要不下雨,队员每天一早一晚准时在这里集合打腰鼓。“夸张地说,三天不打腰鼓身体就疼痛,越打越健康,越打越快乐!”朱作英说。
队里专门唱采茶的72岁老人许远祯告诉记者,从20多岁开始他就喜欢采茶,一直坚持到现在,《哨妹子》、《送郎当兵》、《刘三妹》等众多采茶曲目他一溜地顺口而出。“我们固定在这个地方跳舞,很多人前来观看,有时候我们还‘送戏下乡’,互相交流,提升水平。”许远祯说。
走到广场对面的沿江路,这里的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密集。“红太阳”采茶艺术团在这里活动了3年,队里共25名队员,采茶歌、红歌、民歌都是他们的爱好,5名队员在旁边弹琴、拉二胡、打司鼓以作伴奏,前面麦克风、歌谱摆放整齐,每位队员轮番上台演唱,《兵哥哥》、《梅花泪》等知名曲目一一上演。“主要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所以聚在了一起,组成一个乐队,而且市里面会有专业老师定期下来指导我们,这样除了娱乐之外,我们也收获了许多专业知识。”今年50岁的该艺术团负责人陈桂兰说。
说起群众文化活动团体,不得不提“时代广场合唱团”,在南雄珠影文化中心3楼,合唱团的音乐总监叶士财表情丰富,正弹着钢琴,指挥队员们排练歌曲《阿拉木汗》,队员们分列三排,手持歌谱,重复练习每句歌词,课堂里,雄壮的男声和柔细的女音此起彼伏,唱出了幸福生活的节奏。
据介绍,该合唱团是今年5月才成立的,免费为群众提供培训、表演舞蹈等,刚成立就有100多名群众报名,其中包括老师、个体户、公务员等社会各领域人士,每周三、五、日都有固定的上课时间,通过数月的努力,该合唱团先后参加了韶关市《百歌颂中华》、南雄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文艺演出》等大型演出。
“我们成立这个合唱团的宗旨就是‘贴近群众’,从20多岁的学生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我们班里学习,有时候来听课的群众特别多,都坐到走廊去了,但他们就是想听、愿听,这让我很感动。”叶士财说。
除了大力发展民间文化活动团体外,近年来,南雄还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精品。“非遗文化是十分宝贵的,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保护好非遗,让非遗之花常开不败’,这是我市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宗旨。”钟筱蓉说。
南雄的民间传统舞蹈《香火龙》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珠玑巷人南迁》和传统音乐《龙船歌》成为省级非遗项目。此外,该市还相继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开设少儿采茶班,让粤北采茶戏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从娃娃抓起,得以传承下去。
此外,2011年,该市集中各方力量,重点打造大型采茶情景歌舞《风雨珠玑情》。该剧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期间公演3天,取得空前成功,被誉为是一部“客家先民南迁的壮丽史诗”。该剧参演演员达到150多名,绝大部分来自当地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演员与观众形成良性互动,群众在演出和观赏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记者手记
以文化力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文化经济”这个新概念,就是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或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由此可见,文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记者在中央苏区县——南雄市采访时了解到
参与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体中既有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也有天真活泼的青少年儿童;既有机关党员干部,也有企业厂矿工人,还有不少是个体户和农民,他们从中享受到了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愉悦美感,也从中汲取了正能量,从而燃起了工作生活的热情。正是因为有群众文化的强力推动,该市的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近年来,该市先后获得“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文化先进市”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荣誉称号,南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2010至2012年,该市GDP增速和县域经济考核连续3年进入韶关各县(市、区)前三名。如今,随着中央和省在促进原中央苏区县加快发展方面系列政策的出台,南雄正处于全面发展的最佳历史时期。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南雄城乡的面貌又将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放恣(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