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泉历史与海角甘泉
约800年前,惠来的著名古镇之一神泉还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而不像如今和周围连成整片陆地。然而在海边沙滩上居然发现有一口泉眼,任凭潮水涨落盐卤浸泡仍然甘甜非凡,成为海角的一大奇景,也惠泽一方渔民。公元1553年,这个原来叫做“神前”的地方正式更名为“神泉”,可谓“城以泉名”。
这口以出水甘甜著称的泉眼依旧没有丝毫枯竭的迹象,泉壁砌石,护栏围着一泓神泉镇曾经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泉”,而600年的人文遗存更使这里别具风情。泉旁有亭,名为甘泉亭,原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9
79年为台风所毁,现立于泉边的甘泉亭为1980年修建。在一根亭柱上,记者又发现颇可玩味的一景——一副独脚联: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同行的人介绍说,相传此上联是惠来历史上著名的神童苏福所作,因为仄平镶嵌独特,又与神泉奇景巧妙结合,所抒发的情怀境界也相当高远,因此几百年来难觅可对之句,成为不折不扣的独脚联。乡间传言,当年郭沫若来此地也特意为之沉吟良久。郭沫若的这一经历使这个孤联之难对得到了一个相当权威的注解。
神泉亭塔碑记
亭中有立石,走近细观,是《神泉亭塔碑记》,井、联、碑、亭由此联成一体。有记载明言“到惠必到神,到神必观泉,观泉必赏联”。
关于神童苏福,李文升告诉我们,他是神泉镇人,生于明洪武四年,在他13岁那年的春天,当地府县以神童举荐他以征士的名义遥涉江河赶往南京陛见朱元璋。朱元璋因觉得他年纪太小,不便在京深造,便赐金与粮遣返,嘱咐其长大后再为朝廷出力。苏福便踏上了归程。当地人对苏福路上的遭遇有许多传说,最连贯的一种是说苏福途经浙江濮州驿时,因为当地爆发痢疾瘟疫,而苏福又恰恰掌握了治疗痢疾的良方,便滞留当地为百姓医治,大有成效。自己却因为劳累过度而染病,医不自治,不幸命丧他乡。朱元璋听到苏福去世的消息,扼腕不已,颁旨厚葬。惠来知县便在惠来马东山山腰为苏福营造了衣冠冢,这一堆小小的黄土至今犹在。
当地打算专门修一条路,把苏福的衣冠冢和神泉景区的苏福纪念馆连在一起,并组织人手专门收集苏福遗留在海岛渔村中的种种传闻事迹,汇编成剧本,拍成电视剧,让这位英年早逝的少年在荧幕上复活,成为当代青少年的一个榜样。
李文升还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当地对神泉以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神泉古镇的保护规划:准备以神泉为起点开辟“惠来神泉一日游”线路,拓宽景区范围,依揭神公路建景区的北大门,直接沟通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同时便利游客观光;进一步修建、清理泉水,铺设隐蔽性排水管道,保证井水长年甘活,并拆除现有的钢筋护栏,恢复泉水口的原貌;修建神泉和独脚联作者苏福的纪念馆,陈列苏福遗物、研究材料以及以神泉为题材的诗赋作品;借《广东历史文化行》先期向海内征集独脚联的下联。
海角甘泉
位于神泉镇区东南角,宋时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潮汕神童苏福为它题写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一时成为绝对,扩大了此泉影响,并被人们编造出许多神奇传说,使此泉演变为“神泉”。清乾隆间知县王玮在井旁建亭,将苏福独联刻在亭柱上,并树碑撰文。清代歌咏神泉诗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产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称。
南海之滨,粤东之南,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美丽港城——神泉镇。她背山面海,雷岭河、盐岭河和龙江河在这里交汇入海,是惠来门户,揭阳市最大渔港,对外商贸主要口岸。
隋唐时代
就有中原及福建等移民在此繁衍生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神童苏福就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小城诞生。神童8岁时,就以其灵异的思维和匠心独运的超凡想像,写下了著名的《三十夜月诗》而震动朝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赏识,钦定为神童,传为佳话。
神泉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有神童的麒麟彩笔闪烁着耀眼的光环,使这个美丽的港城散发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辉映的独特魅力。
人们常说:“到惠必到神,到神必到泉。”神泉镇东南角有“海角甘泉”,古时近海滩。宋代,人们在这海滩边发现了一个淡水泉眼,泉水甘洌,取之不竭,且能去暑祛邪,胜于药石,真是神奇极了!明代时,人们把它砌成了泉井。后泉井旁建甘泉亭,亭中立一石碑,清乾隆年间惠邑县令王玮撰碑记,记载神童苏福引众在此汲水等事,其中有句云:“故泉以人显,城以泉称也。”这大概可以知道“神泉”城名的来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