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1937李方桂在英文《中国年鉴》上发表的文章,给中国语言与方言大体上作了一个分类,在1973年《中国语言学报》上重印。主编王士元特别说明:“从1937年以来,李先生的这篇文章一直被认为是讨论中国方言的标准参考论文。[1] 虽然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对于好些个别的方言我们具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但李先生涵盖性的轮廓在实质上仍然是正确而有用的。李方桂《中国的语言和方言》分八区:北方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赣客、吴、闽、粤、湘。赵元任曾于一九三九年在上海申报馆发行的《中国分省新图》第四版,十四页《语言区域图》的图例上把《新地图》的“汉藏语族”改为“汉藏语类”,分为“北方官话区、上江官话区、下江官话区、吴方言、皖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等”单位。
现潮州方言共有八音(普通话为四音),关于潮州八音,曾有人将其形象的概括为:“香港警察,年老无力”、低 抵 地 滴 池 弟 帝 碟”。现存世最古老的潮州音字典为清末澄海商人张世珍所著《潮语十五音》。
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问方言,音韵与现今的闽南话大体相同。如今的潮汕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
汉语七大方言的闽南方言的一种,闽南语潮州话,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对潮汕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就是“胶己人”。
据考古发现,潮州地区出土的文化在远古人类文明中,更多接近于闽南,因此推断潮州的先民是闽越,而史籍也记载唐代时潮州曾三度由福建管辖,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辖范围还有至今闽南的漳浦县。因此,潮州文化与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关于潮州方言的形成,很难有绝对的断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上曾出现二种语言:一是正音,称为官话,民间谓之“孙子正”,可能接近于中原的语音;一是土语,也是地方方言。前者多于社会上层或士大夫使用,而后者则主要在下层老百姓中使用。
由于潮州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