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马家窑文化主要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沏三种陶器,以彩陶造型最有代表性。这三种彩陶类型是一脉相承发展的,在造型和纹饰上,有其共同的特征,但也有各自的特色。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但在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中带有仰韶文化影响的痕迹,越是早期越是明显。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最多见的是卷缘盆、彩陶碗等,都同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有相承关系。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不管是造型还是纹饰都高于以前的彩陶,是有明显的独特性的。它以其精品数量多、制作精美和纹饰的繁复而代表彩陶的高峰。马家窑类型的器形有壶、罐、盆、钵、瓶、勺等,不见鼎一类的三足器,也不见陶炊和圜底釜,但尖底瓶占一定比例,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碗、钵、盆一类器物腹部较浅,腹部曲线呈圆弧形。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线条流畅,大多为细泥红陶质,质地坚硬,火候很高,底色橙黄或米黄,一般打磨光滑。其中小口瓶、细颈硕腹壶、大口长腹瓮以及泥质加砂彩陶盆、钵与带嘴锅等,造沏新颖别致,最具典型性。这种造型明显地带有审美的追求,它为相应的纹饰的创造打下了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马家窑类型彩陶,从造型看,除半坡、庙底沟巳有的盆、钵外,出现,瓶、壶、瓮等大型器形’这很可能是人们掌握了将两个半球分别盘筑再合起来捏合、抹平,最后加下颈、底部的先进成型技术。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它的图案之多样,题材之丰富,花纹之精美,构思之灵妙,是史前任何一种远古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它丰富多姿的图案构成了典丽、古朴、大器、浑厚的艺术风格。它神奇的动物图纹,恢宏的歌舞,对比的几何形状,强烈的动感姿态,象黄河奔流的千姿百态,生生不息,永世旋动。它象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臻成彩陶艺术的高峰。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图案世界,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所给予我们的欣赏价值是任何现代艺术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遥远的文化,就越能成为现代生活中最珍贵的收藏观赏品。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欣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