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波潭位于武鸣县城东22公里、罗波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罗波圩的南端,交通极为便利,可驾车直达。罗波潭面积约有2000多平方米,一泓清澈靛蓝的潭水,平静幽深,犹如一块温润的玉点缀于石山之间。
关于罗波潭,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明山脚下住着一名寡妇,以挖野菜为生。一个寒冷的冬天,寡妇在挖野菜回家途中,在路边看到了一条蜷着的通体发着金光的小蛇,寡妇看到它奄奄一息的样子,顿生怜悯之心,便将它带回家里好好照顾,在寡妇的细心照料下小蛇逐渐恢复了生气,并且一天一天的长大。直至寡妇的小小茅草棚再也容不下这条蛇巨大的身躯,寡妇也犯了难,便对这条蛇说:我现在只有将你的尾巴砍去一截,你才不会越来越长,这条蛇也似听懂了人话一般,懂事的点了点头。寡妇便用砍刀砍去了它的一小截尾巴,从此大蛇变成了一条秃尾蛇,当地人便唤它做“特掘”(壮语“掘”就是秃尾巴的意思)。后来大蛇的尾巴果真不再变长了,可身体却越来越大,食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寡妇无奈的对“特掘”说:“我每日也是挖野菜裹腹,而你却吃得那么多,如此下去,恐怕我们两个都得饿死,你还是自己出去自谋生路吧!”。“特掘”懂事地点了点头,流着眼泪缓缓的爬出了茅草棚,便在罗波潭住下了。多年以后,寡妇终因年老体弱病逝了,村里人眼见她膝下无子,便替她料理后事,期间村里的年轻人便议论:“寡妇将“特掘”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无人送终?”话音未落,突然间狂风四起,天地变色,电闪雷鸣的空中出现了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凌空而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寡妇的尸体用头托着便飞向了大明山的方向。不久,天空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但人们却发现大明山顶上突兀的长出了一座大山,山顶上还竖着一块墓碑。原来,巨龙将寡妇的尸首安葬在了山上。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原来寡妇收养的那条小蛇是一条神龙变的。从此人们便将这座平白无故突出来的山称作“莫乜掘”即“龙母坟”,而神龙也在罗波潭安了家,世世代代地守护着母亲的坟墓,并造福着罗波潭周围的百姓。村民们为了纪念寡妇和神龙,还在潭边建起了一座龙母庙,而这座龙母庙也成为了罗波潭文化,乃至大明山地区骆越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因此罗波潭也被历代的文人墨客冠以“罗波龙窟”的美誉,有诗为证:“一泓溶漾渺漫漫,湫底神龙仰月蟠。衔烛照空沙尾净,抱珠潜隐水晶寒。波浮落日铺红榖,光映丹枫照碧澜。莫道容身非禹浪,一声雷震跃云端。”(清代黄思让《罗波龙窟》)
其实,罗波潭乃是地下河在地表中的一个深潭,据说此地下河与灵水相连。罗波潭之所以能流传出如此神奇的传说,不仅是因为独特的地理构造,更因为它神奇隽秀的旖旎风光。罗波潭的四周是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潭水西侧有一小石岛,岛上长满了青葱翠绿的植物,四季不败。从南面出水口至下游的水道环绕着一个光滑裸露着的半岛形石峰群,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护坝。潭东侧及西南侧布满了遭雨水经年累月侵蚀而形成的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峰。嶙峋怪异的石峰又长满了茂密的灌木和参天的大树。平静靛蓝的潭水在光滑峻峭的石峰、葱郁翠绿的树木的映衬下宛如一座巧夺天工的巨大的水石盆景,令所见之人叹为观止。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构造外,罗波潭还因为它奇特的水文条件和别样的美景令人神往。早在乾隆年间编撰的《武缘县志》中就对罗波潭的美景有形象的描述:“潭水四时常清,深不可测,穴幽邃,烟霞时蒸,若日影倒垂,溶漾浮空,韬涵万类。”罗波潭出水口的出水量稳定,丰水不漫,枯水不旱。水温常年恒定,约18-22℃冬暖夏凉。夏季热浪逼人之时,罗波潭边却凉风拂人,入水则觉寒入身骨;可到了冬季寒风禀冽之时,潭面却暖气蒸腾,入水则觉温暖舒适。一日之内更是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朝霞初映,潭面水雾弥漫,四周景色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旭日东升,云蒸霞蔚,烟飘雾扬;晴午,一潭碧水与蓝天相互辉映,银光闪闪;夜半,皓月当空,清潭印月,波光粼粼,恬淡静谧。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此间,尺寸之地山水齐备,别有洞天。
罗波潭正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八方的友人来感受它的美好,期待更多美的发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