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澍在洛南的最后岁月(二)

家乡区县: 陕西省洛南县

英勇杀敌 血染保安
1928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以许旅为基础,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军委主席,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队和赤卫队、骑兵队共1000余人,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渭华起义。1928年6月25日,为保存革命力量,唐澍率领革命军300余人翻山越岭来到洛南县两岔河(今洛源)一带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两岔河是洛南的西陲、距县城约90华里,北临秦岭与渭南华县毗邻、西南与蓝天、商县交界,山大林深、沟壑纵横,具有复杂的地形和险要的地势。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利于隐蔽,加之五县交界,反动统治比较薄弱,是部队休养生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地带。
部队到达蒋沟口时,两岔河街上驻扎的华县高塘逃出的武德茂民团,得知工农革命军到来,便仓惶弃街而逃。当地群众因常遭土匪和国民党部队骚扰,误认为是敌人又来了,大都跑进深山躲避。唐澍、刘志丹进街后问明情况,迅速动员群众返回家里,一方面宣传工农革命军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一方面率领部队开展打土豪、救穷人运动,没收了洛源街“合盛顺”商号、保安“义仓”、财东杨治太等财物,分给贫苦农民,处决了洛源街地痞蔡林娃和保安焦沟奸淫妇女的坏和尚。举行了军民联欢大会,演出了《拉兵》《要粮》等剧目,深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群众主动腾出房子让部队住,为战士烧水做饭。在洛源街召开了追悼渭华起义死难烈士大会。唐澍在大会上讲:“革命并非一帆风顺,难免牺牲和失败,虽然我们撤离了渭华地区,但我们还有300多人,还可以作战,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要血战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革命行动的蓬勃发展使敌人惶恐不安,遂调集李虎臣部从潼关撤下来的方少海、丁增华几个残旅和地方武装1000余敌“围剿”保安。6月30日晚,唐澍亲自率领二大队、六中队和还未建制的3个班近百人星夜驰援保安。不料刚到保安街雷家院,便遭到从四面八方压来的敌兵包围,枪声密集、子弹如雨。唐澍急令郑殿华带六中队抢占雷家院北之金台山一制高点,阻击敌人掩护部队作战,自己带部队冲入阵地。战斗异常激烈,从拂晓一直战斗到早饭前后,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唐澍陷入敌阵不得脱身。部队被冲散后,撤出的部队一部分进入石头峪和上金台山西蒿坪岭、高贬、碾子沟向北撤出,另一部分经八道河向西撤退。唐澍仅带6名战士夺路撤往碾子沟方面时,又遭陈房策民团截击,到唐岭时身边仅剩警卫员许天洁一人。敌人将他们团团围住,并疯狂的嚎叫着“抓活的”,在这生死关头,唐澍临危不惧,怒骂:“龟孙子来吧”!这时一粒子弹射中警卫员许天洁右手,唐澍令其卧倒,自己举枪向敌人射击,不幸腹部中弹,仍坚持战斗。待弹尽粮绝时,许天洁看见唐澍的颈、胸部多处中弹,全身是血,倒在雪泊中,已壮烈牺牲。唐澍阵亡后,嗜血成性的敌人把唐澍的头颅割下来,挂在洛南县西城门示众。群众看见后,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唐澍的头颅取下掩埋,遗体由保安唐岭农民余善伯、余善歧、余善有、党金同等人埋在洛南保安镇唐岭的栲树梁上。
八十年代初,洛南县人民政府在唐澍的牺牲地立碑,列为革命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共商洛地委、商洛地区行政公署在商洛烈士陵园为唐澍建墓立碑,1991年4月5日隆重举行了唐澍遇难63周年纪念大会暨烈士遗骨安放仪式。2014年清明节唐澍的家乡徐水县贾庄村两委会来洛南在唐澍烈士的墓前举行祭奠活动后将遗骨迁回家乡安葬。

兔斯基(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