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王氏一座文化资源的富矿

家乡区县: 江苏省高邮市

在学术界, 高邮王氏是一个专门名词,既指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亦称高邮二王或王氏父子),又作为学术上集大成者的代名词。1983年,为了迎接中国训诂学会召开段玉裁、王念孙纪念会,高邮县政府出资修葺了高邮王氏故居,新建了高邮王氏纪念馆,极大地提高了高邮在全国的知名度。遗憾的是30年来,由于受资金、认识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高邮王氏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在场馆建设、布展内容和日常管理等方面进展有限,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文革后高邮的一场文化盛会

1983年10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语言学和文字学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欢聚在高邮王氏纪念馆门前,为该馆建成举行隆重的揭幕典礼。这一天,阳光灿烂,碧空无云,纪念馆门前,人头攒动,欢声阵阵。面对这一动人情景,当时刚从海外回国定居的台湾学者、中央民族大学白少帆副教授激动万分。他说:“这一切在台湾是不可想像的。一个县城对保存祖国文化遗产都表现出如此可贵的热情,更不用说中共领导下的全中国了。我认识到,中国学术的根在大陆!”
当年7月8日,县政府正式行文通告全县,决定在修葺高邮王氏故居的基础上,新建高邮王氏纪念馆,并从县政协、县委宣传部等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班子。从炎夏酷暑的8月2日到秋风乍起的10月中旬,仅用了80天时间就恢复了独旗杆王府门楼,修葺了高邮王氏两处故居,新建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纪念馆四周围墙;同时馆内的资料建设也初具规模。
笔者有幸参加了筹建工作。当年1月29日,中国训诂学会的代表、扬州师院赵航教授和班吉庆老师到高邮县委宣传部联系段、王纪念会筹备事宜时,没有人知道王念孙是谁。是该部陆建华副科长领着两位客人到县委党史办来找笔者,笔者向他们介绍王念孙在高邮的遗迹,并陪同他们参观了独旗杆王府,欣赏了王念孙七世孙王光世先生收藏的王念孙《行乐图》等珍贵文物,又摘抄了《高邮州志》有关高邮王氏的资料。8月22日,我随扬州师院陈晨(女)老师到南京向省文化局和文管会递送请示报告。9月28日,当程十发先生应允为王氏父子造像后,我应中国训诂学会副秘书长、苏州铁道师院唐文教授之请,到苏州市图书馆检索叶恭绰的《清代学者像赞》,从中复印了高邮二王画像,于10月3日专程到上海,在储元仿先生引导下,送到程十发先生家中,供作构图参考。10月7日,我到北京,通过中国训诂学会秘书长、北师大中文系主任许家璐教授(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征集到叶圣陶、启功、王力等先生的题字;《高邮王氏四种》的许多版本,尤其是《广雅疏证》原刻、翻刻、石印、影印本,比较齐全;还复印了陈垣、刘盼遂、启功、陆宗达、萧璋等10多位国学大师研究高邮王氏的论文。接着又到苏州,装裱了征集到的全部字画,以供陈列和收藏。在高邮,我还接待了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同志的秘书、中华书局办公室主任沈锡麟先生,他专程送来李一氓同志的贺信和题词。揭幕当天,我还被赶鸭子上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高邮王氏的学术成就和高邮王氏纪念馆筹建概况。

高邮王氏纪念馆揭幕仪式,是文革后高邮第一次文化盛会,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北京《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4期登载了郑履成、陆建华的《高邮王氏纪念馆建成揭幕》消息,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著名杂文家郑拾风先生题为《高邮人办的一件大好事》的抒情杂文。据许家璐教授介绍:“这是中国训诂学会第一次纪念历史文化名人,高邮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推动江苏金坛新建了段玉裁纪念馆、河南偃城新建了许慎纪念馆、湖北蕲春新建了黄侃纪念馆,在全国训诂学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术研究高潮!真的感谢你们!”
高邮王氏纪念馆的揭幕仪式,也为文化高邮建设开了一个好头。此后,高邮连续举办了纪念秦观等宋代群贤聚会文游台九百年、全国首届秦观学术讨论会、中国·高邮龙虬庄遗址暨江淮地区古文化研讨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据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金实秋先生介绍,省政府把高邮公布为“首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其必要条件就是两个“十分”: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市(县)领导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高邮王氏的学术成就

龚自珍访嘉兴太守王寿昌时写过一首诗:“一脉灵长四叶貂,谈经门祚郁岧嶤。儒林几见传苗裔,此福高邮冠本朝。”说的是高邮王氏一脉相传,四世都是高官显宦,祖孙几代研究经学,且卓有成效,这样的福泽在本朝是首屈一指的。的确,高邮王氏既做官,又做学问,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典范(“优”的古义作“有余力”解。)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12岁师从戴震。31岁成进士,任工部都水司主事,擢给事中。嘉庆四年(1799)仁宗亲政,王念孙上疏弹劾大学士和珅,时人比之“凤鸣朝阳”,后历任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
王念孙积10年之功力,殚精竭虑,始成《广雅疏证》一书。《广雅》是三国时魏国张揖所著的一部训诂专书,王念孙根据以声求义的原则为之疏证,订正了千余处错误;在校勘的基础上,进而“举汉以前仓雅古训,皆搜括而通证之”。当时的学者们把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比作郦道元的《水经注》,认为其注文优于经文。段玉裁称:怀祖氏“尤能以古音得古义,盖天下一人而己矣。”焦循赞:“高邮王氏,郑(玄)许(慎)之亚,借张揖书,示人大路。”章太炎认为:“古韵学到了王念孙,已经基本上分析就绪了,后人可做的只不过是修补的工作。”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82卷,校正了《淮南子内篇》、《战国策》、《史记》、《管子》、《晏子春秋》、《荀子》、《逸周书》、《汉书》、《墨子》、《汉隶拾遗》等古籍,有“一字之证,博及万卷”之称。故郭沫若论定:“乃清代考证学中之白眉,博洽精审,至今尚无人能出其右者。”《战国策》中有一篇很有名的文字,至今仍称之为《触詟说赵太后》。文中的主人公究竟叫“触詟”还是“触龙”呢?古人就有争议。王念孙经过考证得出应该叫“触龙”的结论,今已为当代考古发掘长沙马王堆帛书所证明。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王念孙之子。嘉庆四年(1799)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署户部尚书。为官敢讲真话,故嘉庆皇帝有“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之誉。他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书。桐城方东树,是道光间力排汉学的健将,虽批评了惠栋、戴震、汪中、刘台拱、任大椿等汉学家,却对高邮王氏称许备至:“近人说经,无过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玄)朱(熹)俯首,自汉唐以来,未有其比也。梁启超认为:“王氏父子理解直凑单微,下判断极矜慎,所以能为一代所宗,试留心读嘉道以后著作,罕有能引《经义述闻》而驳之者。”
王引之在文字学研究上的最大贡献,是对文言虚字的研究,纠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阮元赞叹:“恨不能起毛(苌)孔(安国)郑(玄)诸儒而共证此快论也。”龚自珍认为是“古今奇作,不可有二。”
对高邮王氏4种代表作,首届中科院学部委员(今称院士)、当代国学大师杨树达教授有一个总的评价:“凡读书者有二事焉:一曰明训诂,二曰通文法。训诂治其实,文法求其虚。清儒善说经者,首推高邮王氏,其所著书,如《广雅疏证》,征实之事也;《经传释词》,捣虚之事也。其《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则交会虚实而成者也。呜呼!虚实交会,此王氏之所以卓绝一时,而独开百年来治学之风气者也!”(杨树达《词诠》,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邮王氏的学术地位

在清代乾嘉时期,无论是治学的规模、次第,还是治学的方法和成就,高邮王氏都是巨擘,诚为梁启超所说:“此清学所以异于前代,而永足为我辈程式者也。”下面,我们从3个维度来看高邮王氏的学术地位。
一、高邮王氏是乾嘉学派的中坚。乾嘉学派是清乾隆年间(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导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主张根据经书和历史立论,以达到“明道救世”的目的。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汉学)。主要分为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两大支。因为他们主要以汉儒经注为宗,推崇东汉许慎、郑玄之学,所以也有称之为汉学派或清代古文经学派的。王念孙是戴震的弟子,王引之是推广庭训,传其父之学的。王氏父子不仅继承了前人在训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而且把训诂的范围,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著作,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及典章制度,从而大大发展了戴震以古音求古义、以训诂通古义的训诂学方法论,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学术界称为“扬州派”(柴德赓语),故何泽翰教授题字:“不皖不吴独开一派,是父是子同有千秋。”刘君惠教授题词:“汉家小学闻新面,故应树作里程碑。”
二、高邮王氏是扬州学派的巨擘。扬州学派是清代学术的重镇。国学大师启功教授认为:“清朝乾隆以后最重要的文化全在扬州,像王念孙、汪中、焦循、江潘等人就云集于此。”王氏父子分别是扬州学派初期和中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对扬州学派的贡献至少有4条:
1、扬州学派既有历史上扬州学术文化传统的渊源,又是吴皖两派朴学大师们共同影响的结果。王念孙有“江北首倡”之功。王氏父子又是“清学第一流大师,人人皆知。”(梁启超语)
2、高邮王氏的研究成果,包括见解和著作,被扬州学派的著名学者如朱彬、焦循、刘宝楠、阮元、陈奂、马瑞辰、俞樾、章太炎、孙诒让、刘师培等直接引用。直到今天,当代国学大师们,甚至世界著名汉学家、瑞典高本汉先生在著作中仍大量引用高邮王氏的论述。
3、高邮王氏是“因声求义”的积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这种先进的训诂方法通过学术界同仁和他们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传承下来并散布开去,使后学者受惠良多。
4、高邮王氏德艺双馨,增强了扬州学派的凝聚力。如王念孙赠40两银子给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的刻资,对亡友汪中之父汪喜孙关怀备至,为乡贤李贡(格非)延医调治,为老友宋绵初之子宋保签正手稿,为学兄段玉裁和大弟子阮元作序等等。王引之用自己的薪俸购书,大量散发给官员和生员们阅读,为私淑弟子俞樾等作序等。
三、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200多年来,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纪晓岚、刘墉、林则徐、曾国藩、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钱穆、曹聚仁等都对高邮王氏赞誉有加,《清史稿》、《辞海》、《中国全史》等史书和辞典上也有记载。故沙孟海先生题字:“一代宗师”,任半塘教授题词:“足式千秋”,姜亮夫教授题字:“百代宗师”。高邮王氏纪念馆揭幕那天,于安澜教授吟诗一首:“平生讲话喜夸张,到此锋芒尽收藏,诸君莫笑拘促甚,此是乾嘉大师乡。”这风趣幽默的诗句,艺术地表达了当代国学大师们对高邮王氏的景仰之情。

z蓝、(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