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衙
县衙古称县治,近代称县政府,即县的最高行政机关的办公处所。徐沟县衙位于城内西北坊,于金大定年间置县时初建,以后明、清两代又逐渐增扩修葺。据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韩文宝增修,过43年后,永乐、景泰年间(1413——1453年)知县李维新重修;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知县王怀礼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增补修筑——在正堂前加了连卷棚,堂东建库,堂西建亭,堂阶之下,东首为吏、户、礼三房,西首为兵、刑、工三房,堂中甬道加戒石亭,修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仪门之西为狱,内建皋陶祠一间,监房12间;仪门之东为收粮房大门,门外建两亭,东为申明亭,西为旌善亭,大门之前建起牌坊一座。坊之东修钟台,匾书“大鸣”,坊之西修鼓台,匾书“远振”。正堂后为知县宅。宅两侧为东花亭与西花亭,宅后有驿站、马王庙、戏台等建筑。
到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县高直在宅内正北建楼三间,堂东南建库楼一座。康熙三年(1664年)在县宅周围垒起高墙;三十九年(1700年)知县简能重建大堂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一座;四十九年(1710年)知县王嘉谟又在堂前建牌坊一座。
县衙门东侧有酂侯祠,祠前钟楼内悬着9999斤重的大铁钟。另外在西门外设有大公馆、二公馆,接待来往官员。
◆ 城墙与城门
徐沟城墙金代置县时修筑,初为土垣,明嘉靖、隆庆年间(1543——1568年)将土垣增高增厚,加修砖堞,并建角楼四座,东西南三门加了瓮城。万历五年(1577年)再度大修,城基均以石垒,城墙都以砖包,此时城墙高达四丈余,底宽三丈,上阔一丈五尺,周长7.5里;顶铺砖砌堞道,城墙内外都修了马道、水道,历时三年连同四座城楼全部竣工:东曰“融和”,西曰“丰乐”,南曰“迎薰”,北曰“拱极”。原先南城门朝南,与北门直冲,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改南城门向东,并将此城门加了瓮圈。
清同治元年(1862年),将四门城楼展拓旧规,重檐杰构,巍然矗立,二檐三重,气象不凡,两层檐下,画栋雕梁,间悬巨匾,东门书“三河环绕”与“云近蓬莱”,西门书“地临华岳”与“硕望西城”,南门书“衢通绣甸”与“挥玄镇静”,北门书“斗拱北辰”与“晋阳锁钥”。这四座城门危楼雄姿,两两对峙,配以高大的城墙以及城角的四座角楼,构筑成一幅壮观的立体画面。光绪五年(1879年)又在城外深挖濠池,栽植垂柳。当时城池完备,达到鼎盛——城垛起伏,壁垒如盘,城墙之外,护城河堰,环城马路,河畔路侧,碧柳成荫,与严实雄整的城墙相辉互映,构成一组完美的城池体系。若登城环行,可内瞰城景,外眺县境,极目骋怀,心旷神怡。
◆ 文庙
文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堂所。徐沟文庙在西北坊,与城隍庙相联,文庙在西,城隍庙在东,均坐北向南。文庙东西宽41米,南北深125米,占地面积5325平方米。据徐沟光绪县志卷六记载:“徐邑文庙创建于金大定壬午(金大定二年),重修于康熙壬子(1672年)”。以后在明清两朝的五百年中,曾相继进行过重修、增修、补建、移建、改建、修葺等多达19次。可谓变动多多矣。
据光绪《徐沟县志》记载,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最后一次重修,拓其旧基,精心仿建,使之焕然改观。其格局为:正中为四进院落,第一道门名“棂星门”,进去就是“泮池”,上有“状元桥”;第二道门称“戟门”,门之东有“名宦祠”,门之西有“乡贤祠”。戟门后即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殿之两侧各有耳房门进入第三院。三院正中为“明伦堂”,东斋亭名“进德”、西斋亭为“修业”。最后面是“尊经阁”和“教谕宅”。庙内有康熙御书匾额“万世师表”、乾隆书“与天地参”、光绪书“斯文在此”。
庙之东碑廊墙上嵌有郑玄石刻画像一通,为清道光年间刻石。郑玄(127—200年)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此石刻手法简练朴素,是清徐县境内现存的唯一完好的一通石刻像。(可惜的是去年被人盗走了。)
庙之西侧为节孝祠,东侧为启圣祠。
在棂星门前,左右各有一座牌坊。正面竖一琉璃照壁。壁的两面各有一条造型奇特、张牙舞爪的龙,人们称之为“双龙壁”。朝南面的那条龙,大张着口,口中缺一颗牙齿,一只前爪上抓着一个身穿农夫布衣,没有脑袋的人,另一只前爪抓着一个脑袋(实际上是一个球)。
关于如此造型的龙壁,在民间有个传说,这条龙在刚塑好时爪中并没有抓的什么。早年间,此壁前面是一片水泊。据说这条龙带了仙气,每天清早都要从照壁上下来喝水。有一天,不巧正被一拾粪老头看见,于是便大喝一声,随即手起粪叉落,打掉了龙的一颗牙齿,龙大怒,抓住老汉,便将脑袋揪了下来。然后,一爪抓了脑袋,一爪抓住身体,回到照壁。此后,这条龙就再没下来过。
文庙的整个建筑古朴大方,气势恢弘,是徐沟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杰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