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商业重镇——徐沟(二)

家乡区县: 山西省清徐县

◆ 文昌阁
据清光绪《徐沟县志》记载:旧时“文昌帝君祠”在东门城楼上。知县赵良壁为补东南之缺,遂在城外东南半里许,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动工,历时5年,新建了一处“文昌帝君祠”,也称“文昌阁”。此祠坐东朝西,占地38.5亩。最里面是“层云阁”即“文昌阁”,其台筑三层巍然矗立,建阁三楹,金碧辉煌。在这高台崇阁之内供奉着文昌帝君,每岁春秋上丁,县官亲祭。阁两旁有台阶,可拾级而上。下层为“桂禄洞”,洞内凉爽,凿有穴道曲径。洞前为“福善寿仁坊”,两侧有钟、鼓二楼;坊前,南为“瑶室”,北为“蓬居”。再往前是“映乾门”,门之南称“吼月楼”;门之北称“敲风楼”,楼上藏参旗荐馨;“映乾门”前有牌楼一座,闳棂轩朗;牌楼前为“金水桥”,桥下流水潺潺,金水文澜;桥之前则是一座台基为二分六厘地的大戏台,称“奏格亭”。
整体观之,文昌阁规模巨大,建筑宏伟。在风清日朗之时,柳媚槐舒,四围环翠,波回浪转,一派流金,与距离不远的城墙拐角上的“奎星楼”相照互映,景色十分怡人。
◆ 真空寺
真空寺位于西门里路北,因在城的西部,所以俗称西寺。据清光绪《徐沟县志》中“重建真空寺碑”记载:相传宋时有徐人在此处盐碱地上发现有鹾牛夜卧,突发奇想,便“伐石为础,伐木为梁”,在这鹾泉之上建起一孤亭,颜其额曰“真空”,号其地为“碱泊”。这便是真空寺的来由及雏形。
明朝正德甲戌年(1514年)又在此处加盖“大雄宝殿”与“青龙白虎门”。以后虽经嘉靖乙卯年(1555年)、清顺治戊戌年(1685年)重修补葺,但因久为碱泊侵浸,而使“墙垣倾颓、数椽仅存、不蔽风雨”。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徐城赵文学、李若桂等人凑钱于原址以北又垫碱泊地东西宽13丈,南北长9丈,筑土为址,增高10丈。改修大雄宝殿,补修青龙白虎门,创建观音、地藏、韦驮尊者殿以及僧舍夫屋,历时六年落成。
重修后的真空寺规模宏大,山门左右有钟鼓二楼,山门里面为青龙白虎门,两侧廊庑是僧舍禅室,数步后的中轴线上为护法、韦驮尊者殿,殿之后,左为观音堂,右为地藏祠,然后拾阶而上,便是高大的大雄宝殿。此殿“丹楹刻桷,碧瓦朱垣,三佛临坛,如登莲台,如沾法雨”。寺院内“小径通幽,曲转回廊,甘泉临阶,绀殿珠宫”,成当时“一邑之巨观”。
◆ 寿圣寺
寿圣寺在东南坊,市楼东北面,因位于城之东南,所以俗称南寺。西寺与南寺是徐沟的两大寺庙。该寺为县公署的僧会司,内供龙位,凡庆贺圣节均在此习仪。
《康熙·徐沟县志》记:该寺“金设县时建,宣德、嘉靖、隆庆年间俱重修。康熙五十年春,知县王嘉谟重建。”而《光绪·徐沟县志》记:“创建于明宣德年……修于嘉靖二十九年,再修于崇祯十五年,三修于顺治十六年,逮今凡四举,较前则更为壮观,而其工程则尤属浩大也”。说明寿圣寺在明清两朝曾进行过几次修葺。经过康熙五十年春的大规模兴建,遂成为如下格局:该寺南北长31丈,东西宽22丈,山门坐北向南,两侧有钟鼓二楼。山门后为三间大的“金刚门”,东为“关圣祠”,西为“伽蓝堂”。越过金刚门是5间大的“天王殿”,殿内有两丈多高的四大天王塑像。他们分别是:(1)南方增长天王,手握宝剑,司风;(2)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司调;(3)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司雨;(4)西方广目天王,手上缠绕一龙,司顺。合起来即是“风调雨顺”,寓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他们身穿甲胄,威风凛凛地分立两旁,甚是森严。殿之两侧各有三间小亭。最后面是5间大雄宝殿,并有三间卷棚遮檐。殿前各有厦亭三间与东西廊庑各5间。寺院周围共有厦亭32间。其时“殿宇庄严,廊庑整饬,台榭静洁,禅舍清幽,诚一邑盛景也。”
◆ 市楼
“市楼”是人们的俗称,其正名为“玉皇阁”,是供奉玉皇大帝的楼阁。徐沟市楼位于城中的南北中轴线上,南大街的十字中央。明景泰的年间(1453年前后)始建,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修。该楼造型雄伟,结构严密,斗拱精致,出檐四叠。中间由4根长10余米、直径约70厘米粗的“通天柱”从底座直贯楼顶。四围重檐挑角,舒展欲飞。它看上去虽为四叠出檐,但其一、二叠与三、四叠之间间距不大,是装饰性的斗拱出檐,只有二到三叠之间为最大,是楼的主阁殿堂,从下面底座的小屋子内有楼梯可攀登而上。这层殿堂相当宽敞,在四根“通天柱”中间的佛龛内供奉着一尊木雕玉皇大帝坐像,四周有宽宽的走廊,人们可在此鸟瞰全城,它与南、北城门楼相呼应,十分壮观,是徐沟古城的标志与象征。
该楼底高而宽敞,抬着铁棍可顺利通过,且四面通衢,东与寿圣寺相望,西与关帝庙对峙。
楼的第三层斗拱叠处,四面均悬有匾额,南书“圣称无极”东曰“大德日生”。
可惜这样一座象征徐沟古城的宏伟建筑,在解放前夕,被阎军修碉堡时拆除了。

山大商院—张贺斌(2014-11-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