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养我的地方——通渭。我们通渭讯地处通渭县东南部的鸡川镇,是陇中一带最早发展地膜种植的镇子。盛夏时节,在沿川村组广阔的农田间,一片片地膜作物茁壮繁茂,长势喜人,已尝到地膜栽培甜头的苟老汉说:“地膜种田花钱少,赚钱多,去年俺家的五亩地产粮3000斤,比早些年翻了整一番!”我的家乡——通渭县,我们全方位的结合实际,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今年,全县已落实地膜粮食面积12.8万亩,义岗镇、鸡川镇、榜罗镇的地膜洋芋、地膜玉米已成规模种植。特别在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中,地膜栽培起到了良好的保苗管护作用。“在田间捡拾地膜不但能使田地变得干净,而且还能有一定的收入,这是两全其美的事。”陇川乡一位姓李的农民说。
当前,我们通渭的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由于绝大多数普通地膜不可降解,且难以被回收利用,残留在土壤中的废弃地膜容易造成土壤不透水、不透气,造成土地板结,引起粮食作物减产和环境污染。在一些全膜玉米种植区域,树枝上、道路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残破的农用膜。目前,农民主要通过烧、埋、扔等方式来处理废旧膜。在冬季,一些农民将废旧膜带回家,用来生火炉和填炕。“燃烧、填埋等方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残膜的污染问题,燃烧后,会产生有毒气体;填埋,费时、费力、占地,百年不会分化降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回收制度。”我们通渭的农技中心的一位高工说。“化废为宝,全民受益”,这是我们通渭探寻出的一条解决“白色污染”的路子。今年以来,我们通渭县实施2万吨废旧地膜再利用项目,以我们通渭的宏鑫地膜公司为主体,面向社会,畅开收购废旧地膜,每吨废旧地膜收购价高达800元,目前已收购2000多吨。
我们通渭的宏鑫地膜公司负责人李宏义说,废旧地膜经过清洗后可以加工成管材,用于建筑、水利等行业,目前全膜玉米的面积在逐年扩大,废旧地膜在不断增多,从事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前景广阔。由于市场因素,这个环保项目目前仍是微利项目,如果要让所有的残膜得到回收,必须要有政府的补贴。这样,才能使废旧地膜回收这一事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白色污染”。看看我们通渭很环保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