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回山与西王母

家乡区县: 甘肃省泾川县

西王母在古往今来的诸多典籍中,是一个不断变化、美化和神化着的形象。最早在大约成书于战国前后的《山海经》中,对两王母有多处记载,如“两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首饰),乃司天之厉及五残(主灾疫五刑残杀)’,(《西次三经》);“两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海内西经》);(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日“西王母”(《大荒西经》)。这时西王母是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神。

战国时从魏国墓中出土的《穆天子传》里,也记载有西王母的故事,那便是周穆王会西王母的浪漫传说。在这本书里西王母是一个长于歌咏酬酢、擅于烹调美食和懂得礼仪之交的温文的西部女王。到汉代,西王母被神化,地位日高,朝野盛祭。道教兴起后.西王母为道教神仙说借用而仙化,演化成寿福之神.有不死之药给羿,有了食之长生不死的仙桃。以《汉武帝内传》为代表.西王母成为女仙之首、道教第一尊神元始天尊之女,且年轻化变成了“三十许”,一副神貌仙容,进而有了西华西王母与东华东王公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之说,西王母与东王公并演化成为“夫妻”。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关系又被升格为王母娘娘与玉阜大帝,流传于民间和道教经典及神异小说、汉墓出土画像砖中,多有西王母画像,可资号其演变之迹。其实,两王母的神化要早于汉,冈成书于战围时的《穆天产传》巾就基本把西王母描绘为女神了。

泾川学者刘映祺先生,多年攻研两王母文化.有独到成果和见解,引起学界和海内外道教人士注意。他认为,两王母半人半兽之形象乃动物冈腾崇拜所致,其实它是中国上占西部戎、狄K族的先人,大约至今5000年之多,其存在时期为五帝时。“两王母”是汉文化认识概念,并非两部古部族自身的称呼、‘两于堪’’作为两华的神人定义,所指应是“古戎族”的祖先。“西王母”与周穆王相会,实际可能是周穆王两征伐戎得胜后与仍以“母姓为号”的戎族言和的一种记载。冈为古籍记载,商、周时中国西部的注、渭、洛之河中上游一带,恰属戎族所踞有,且这一带有许多与“回”相关的古地名(《汉书》),今“回山”在泾川,且汉元封年问所建的西王母宫曾在回山之上,故认为泾川才是西王母的真正发祥地。这里,至今有回屋、有瑶池、天池故址等诸多文化遗存。

据现存于泾川回山距今l000余年的宋代重修王母宫颂碑刑部尚书、宋开国元勋陶谷亲撰碑文,及《太平安宁记》记载.西汉元封年间(公元107年左右),西王母乘五彩云降访汉宫,后来汉武帝便6巡回山,望彩云祭祀王母,之后在回山兴建了西王母宫。此宫在清同治年间,火毁于民族纷乱之中。所幸在清光绪7年(公元1881年)《共成善果》一书中留下来两王母宫盛境全图。 近几年回山王母宫原址出土众多汉砖汉瓦,和一只始造于春秋战国盛行于汉代的古乐器“于”(军中发号施令和祭祀之用),更证明了汉代西王母宫的存在。山上还出土有商周时的绛红色陶罐残片和降真树(据说可能是周穆王会王母时所植纪念之树1根墩。说明回山在商周时确有人(也许便是戎族部落人)在此,兴许便是西王母本人所居之处。据笔者调查考证,泾川一带的下沉式窑洞,与《山海经》中西王母“穴居,记载十分巧合,似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回山可能是西王母发样地。

1990年来,台湾西王母信徒200多人组成“朝圣团”.考察了山东泰山王母池和新疆天池及泾川回山。最后认定泾川回山王母宫遗址才是西王母发祥地。之后他们连年前来泾川朝圣.香火不断,而且众人多感激涕零号淘大声“终于找到了母娘”云云。慈惠堂道统组织兄妹郭清秀与郭叶子,率其组织信众.从1989年起就在大陆各地寻访西王母圣地,最终找认到泾川。他们先后为重修西王母宫工程捐资100多万元,使泾川西王母宫重修工程得以启动。黄雪香(台湾道家)殿主,到泰国晋香,从一个大佛腹镜中看到中国北方一个有白象在上的建筑幻景,意念中得知是西王母圣地。后带信众到大陆遍访,至泾川见王母宫石窟,印证此处便是镜中显象之地,虔敬礼拜数日。所拍一王母图腾浮雕像片上出现彩光一束,认为是王母显灵。于是连年组团来泾川朝圣。

目前,西王母信众主要分布在大陆及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日本甚至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台湾由于与大陆文化有特殊的亲缘关系,信众及西王母文化兴趣者尤多。《穆天子传》里记载,周穆王在与西王母欢会数日临别时.为纪念此行,“乃纪基迹于弁山之石”,“日:西王母之山”。周穆王所铭题的石碑早已不知下落,但现在的回山脚岩壁上由今人补竖起的一尊题刻有甲骨文“西王母之山”的巨碑,成为今天回山的一个人文景点。

1996年7月3日晚9时,笔者夜游回山时,在这块碑前获得奇异发现。夜回山,静穆神秘。在远处泾川县城灯火的映照下,回山东坡夜色不是很黑。我在“回屋”守夜的文管所年轻人陈功陪同下,去游览一天门。 路过“西王母之山”刻碑时,我无意间在碑石右侧的山岩上看见一幅巨大的隐形头像:它是一个戎装古代老将军,眼脸弛垂,遮小了一双眼睛,巨鼻,抿唇,头戴铁盔连护耳,帽顶有珞璎盔饰,细细端详,愈益栩栩如生。往回退了几步,从另一个侧面再看。忽又发现这尊隐石人像竟变成了雄狮头。显然这是一尊半人半兽隐石像,不禁感到十分神异。想到《山海经》所载西王母半人半兽的形象.及她所在的那个母系氏族社会里的动物图腾,觉得这尊隐石像神异灵怪的、颇有些意味。我又观察附近的山体.竞发现碑左侧山岩又有一幅人头浮雕像,女性,脸庞丰腴,五官清逸端庄,安祥宁静,鼻秀唇小,眼窝深深、一股超凡脱俗之气。该像也戴帽,头饰繁累,高高耸起,至崖顶草丛处,似翎毛之饰。穆天子题碑两侧各有一具天然隐像浮雕,一男一女,酷似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灵像。而且,男老女少,年龄又与《汉武帝内传》记载相符。男右女左,与后世男左女右习规相反,与母系氏族女尊男卑位序相符。我还从不算很高的石崖顶部的夜色草丛里,发现了两株以天幕为衬景的奇草,黑黝黝的,酷似一龙一凤。龙头大张着嘴,身躯较短.又象麒麟或上古龙头骨一类奇怪的动物。想到《侏罗纪公园》及博物馆的那些古恐龙骨架,颇觉得有些相契合的意思。古代西王母时代的龙也许压根就是这个样子的。凤张着翅膀,有不同于今人画中的那形态,它的翅网翼是透明的.高脚杆,形态爵异,也似《侏罗纪公园》里有的那种,这就是西王母的两只青鸟侍者吧!看到自己的女王与东来的周天子欢会,便作歌起舞,前后侍候着的吧!

黑夜的黑(2014-04-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