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虫是湛江著名的海产品,有滋阴补肾养液之功效,市民喜欢用它煲汤、煮粥,口感清甜。在湛江各沿海村庄,成群结队的妇女在退潮后的滩涂采挖沙虫的场景每天都能见到,并非稀奇。 自4月26日起,本报连续报道东海岛调山村“沙虫出沙”事件,却引起社会各界对沙虫的特殊关注,经一轮惊心动魄的深究过程,事件已被公认为局部污染所致,结果总算尘埃落定。然而事件的影响并未到此为止,它唤起业界人士及相关管理部门对湛江沙虫产业的思索与大讨论。湛江沙虫产业的现状如何?以后又该怎样做大做强?有专家指出,遂溪县草潭镇沙虫养殖业远近驰名,申报沙虫养殖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壮大湛江沙虫产业的必经之路。
距湛江市区88公里的遂溪县草潭镇素有“沙虫第一乡”,“沙虫出沙”事件发生后,该镇业内人士强烈关注事件进展。日前,记者驱车前往该镇就沙虫养殖业进行调查。
该镇镇长向记者介绍,草潭镇的海岸线长23.5公里,拥有潮间带海滩涂2.3万亩,可开发利用养殖的潮间带海滩涂近1.5万亩,还有广阔的浅、深海滩涂未全面开发,总面积达12万亩,发展海水养殖业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现有沙虫、贝类、对虾等水产种苗场12家,其中沙虫作为重点发展养殖基地,养殖面积已达2万亩, 300户当中就有30户为沙虫收购商。
养殖户林马生,从10多年前成功养殖2个文蛤螺到现在年产上百万元沙虫,镇长称其为经历了大浪淘沙的中坚沙虫养殖户。“当大家意识到海边能养螺、养沙虫赚钱时,都来海边圈地养殖。上世纪90年代,养殖业的投资环境很不稳定,村民都在抢滩涂,甚至为滩涂同村人大打出手。2001年,我拿到政府部门发的养殖证,得到了一颗定心丸。从此,镇里的滩涂养殖走向合法的规范化,也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格局。”林马生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草潭镇沿海滩涂不规则地分散在不同养殖户手中,这样的划分均为早年间自发圈地形成的历史遗留。“拿证经营,每年每亩只需要交50元的滩涂租赁费用。”林马生透露,虽然价格不高,但是滩涂有限,其圈地格局早已形成,现在行外人想介入或行内人要扩张“疆土”均已无从涉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