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音乐是广东省雷州半岛汉族民间器乐曲,是广东省五大汉族民乐之一,也是中国40多个乐种之一。
雷州音乐形成于清朝初期,盛行于清末民初((个别曲子明代已有)。现流传于广东湛江市区和雷州市(原海康县)、遂溪县、徐闻县等地。 雷州音乐
按照演奏形式,乐曲分为将军令、小牌、坐门楼和戏套。
根据汉族民间艺人的演奏和口传,记录整理出来的乐曲有30多首。雷州音乐艺术有节奏鲜明、旋律朴素、主音突出、调式附显等特点。近几年来,雷州音乐工作者还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音乐作品。
其演奏方式可分为吹打乐和管弦乐两大类。吹打乐以打大鼓持拍板(又称手板)的司鼓者打节拍,配合四只大小唢呐,多在室外的游行或节日场合演奏,又称作牌子。管弦乐使用的乐器包括笛子、二胡、秦琴及小型打击乐器,被称作斋班。
雷州音乐的特色为曲调明快、节奏整齐和雄壮稳健等,调式以商调式、羽调式为主,间有宫调式,著名的曲目《坐门楼》、《游锣》、《十三支》套曲等。
2014年3月1日,广东湛江市文联、市社科联、市流行音乐学会与市音乐学会联合举办研讨会,研讨如何将雷州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作品。
雷州音乐元素体现于雷歌当中,是当地群众流传百年的艺术。多年来,为让雷歌进一步发展,本土的音乐人都致力研究如何将雷州音乐元素与多种音乐元素结合,拓宽雷歌的发展空间。市流行音乐学会会长李健多年来不断尝试用雷州音乐元素创作曲子,如以雷州音乐元素为基调采用变奏手法创作的《天南重地》。他说,大多数雷歌反复运用了“嗦哆唻”(SO DO RE)这三个音阶,歌曲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若能与流行歌曲元素结合必大有发展前景,如广为传唱的《红色娘子军》的电影音乐与《弯弯的月亮》当中都存在雷州音乐元素的变化使用。
雷州佛教音乐 雷州佛教属“净土宗”,该宗以开声念佛为主。因此,它的音乐主要是声乐,分为赞、叹、颂、念、白等五类,其中以赞为主。现所搜集整理的雷州佛教音乐共有50多种,其结构严谨,节拍规整,情调庄严,旋律流畅。
雷州道教音乐 雷州道教音乐以声乐为主,也有少量器乐曲,用于道场“斋谶”,共有40多种。声乐曲是用雷州话演唱,曲目有30多种。其演唱形式别具一格。唱分为领唱、齐唱,伴奏以吹响为主,即兴伴奏,演唱者(道士)各持一件抨击乐器,边唱边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