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著名的府第式民居——藏风聚气“下山虎”

家乡区县: 潮州市饶平县

  潮汕民居建筑的发展变化自中唐开始。在人文发达的潮汕,民居往往由群体组成,互相穿构,彼此依存。居住与自然相和谐,景观与自然共生,家居因和谐而美好。这是潮汕建筑文化的核心。

  潮汕民居建筑的精华集中在府第宅园上,用生动形象的名字命名,建筑模式主要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格局,各种组合从简单到复杂。“下山虎”建筑在潮汕农村较为普遍,是潮汕府第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状如下山之虎,故名;又似爬行之狮,故又称为“爬狮”或“双跑狮”。“下山虎”多为一厅二房二厝手(即前房,扣八尺),以大厅为嘴,2个前房为两只前爪,俗称“伸手房”,后厅为肚,厅两旁的大房为后爪。“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有开正门和开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边门的。“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大门一侧升高,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二伸手”的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整个结构的平面近似于北方民居中的三合院。“下山虎”减去前部两个厝手,只剩一厅二房的,称为“平房厝”。“下山虎”整座建筑前高后低,恰似浑身是劲、张开大口的下山猛虎,又如蓄势待发的雄狮,藏风聚气。为最大限度地吸纳和贮藏“精气”,大门往往建成凹斗形式,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葫芦般的嘴阔、径(内门框)窄、肚大的富于变化的空间,以达到藏风聚气的风水目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农家小屋多建此格局,正厅墙壁和房门上常绘有壁画,内容一般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如“十仙贺寿”、“仙姬送子”、“穆桂英挂帅”、“郭子仪得宝”等,犹如画苑。还有巧夺天工的雕刻、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仑美奂,简直就是潮汕民间工艺的小型博物馆。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梧桐子主页 网络营销词典

Pets(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