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文化,就是湛江文化,湛江的民俗。 湛江,不仅地理位置独特,而且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有人在描述地方风俗时曾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表达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事实上,真正做到“十里不同”的地方毕竟不多,象二人转,走遍东北大地,都在唱;大秧歌,北方农村,都在扭。但是在湛江却不同。这里是一县一俗,一乡、一镇一“术”,真真正正是“十里不同风”。湛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民间艺术“金矿”,不仅艺术形式举世罕见,而且艺术水平之高也令人叹为观止。 湛江民间艺术特点除了一县一俗,一乡一镇一“术”和水平之高、形式为世所罕见之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值得一记: 一是历史悠久,在起源地有着深厚的群众的基础。如舞鹰雄、陶鼓等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当地(主要指本村),很受群众的欢迎。每次演出,四乡八邻的群众都涌来观看。二是动物舞蹈居多。湛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但其中占多数的还是动物舞蹈。如龙舞、醒狮舞、貔貅舞、鹰雄舞、蜈蚣舞等。在舞蹈中,这些动物的造型夸张,头威、眼大,气势凶猛。这些舞蹈除了做了娱乐之外,更多的是镇妖避邪,祈福求祥。三是多数艺术形式表现的都是一个情节化的内容,或这种艺术形式有一个情节化的故事传说。如舞鹰雄表现的是鹰雄相斗;人龙舞传说起源于反清复明。四是许多动物舞蹈的最高潮都在“采青”上。“青”即指青草,所谓“采青”,就是把一棵象征着青草的物品采下。采下“青”之后才能够得到被祝贺的人封的“利是”。这个“利是”是舞者的辛苦费。五是个性鲜明,独立性强。这些民间艺术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既或象同在吴川市境内的飘色、陶鼓、泥塑、舞貔貅等艺术,基本上没有太多艺术形式上的重复或相近,而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来。 雷州半岛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雷州歌和雷剧;北部地区的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广泛流传;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了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近、现代一批文人学者、著名人士又闪烁着“红土文化”特有的光华。 摘要:雷州半岛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雷州歌和雷剧;北部地区的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广泛流传;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了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近、现代一批文人学者、著名人士又闪烁着“红土文化”特有的光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纯朴的雷州半岛人民。在这块红土地上劳动、生活,即创造了雷州半岛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一“红土文化”。 1 在雷州半岛广袤的鉴江流域、九洲江畔、南渡河边,不同区域.同时流传着全国独一无二的雷州歌和雷剧。 1.1 雷州歌。雷州人多喜唱歌,古有“蛮女讴歌”之说。然而,雷州流行的歌,即不载诸典籍,也未见诸方志,流传远古的唯有雷谣。汉末雷谣逐渐扩展,历经元明清才成今体雷州歌。在雷州歌定型之后,雷州人能创能唱,独唱、对唱盛行。人们出口成歌,常以歌逗笑,答辩为趣。雷州歌定型之后的三大组成部分: 1.1.1 姑娘歌 姑娘歌是从“自我唱歌”发展成为“为人歌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歌姑娘为主,歌童为辅。以情唱为表现手法,歌唱者持扇执巾,载歌载舞,舞有定型,歌乃即兴。谈天说地无所不及。其中最著名的有清代的黄清雅、丁宗闽和现代的李连珠、周定状等。 1,1.2 情义歌 雷州歌中的情义歌,形式大多类似修辞学上的顶针,用上首歌的末字作为喜一首歌的起头字,一般叫“捎头拿尾”歌。该歌首首相连,情意紧扣,或舒事、或抒情、或描绘风物于抒情之际。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举人、雷州歌翁黄清雅始创的《歌解元叹世》,誉满雷州半岛。 1.1.3 榜歌 由歌社出榜征歌(即征联、征诗),聘请老师评阅,定名次。世传榜歌创于清初,民国初体裁渐严。建国后,尤其在8O年代雷州歌最为兴盛。1987年海康市、遂溪县、徐闻县、廉江市等四地合办《半岛文学》,首次举行题为“人逢喜事”雷州歌王比赛,雷州吴保盛获“歌王”奖。 1.2 雷剧。该剧原名“大歌班”,又称“高台歌”。它是一种用雷州话演唱,有着独特曲调和表演方法。是广东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主要在海康形成,分布于海康、遂溪、徐闻、廉江、电白等五县以及湛江市郊区和海南岛北部。 该剧由雷州歌演变而成。历时约三百年。中间经过姑娘歌(始于清代康熙1662~1722年时期)、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问)、雷州歌剧(始于清道光1821~ 1911年的清末问)而至雷剧(1964年易名雷剧)。 建国后该剧经过广大雷剧工作者的不断探索、钻研、创新。于1991年以《雷神的传说》一剧参加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获得二等奖。以《抓阄村长》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大奖。 2 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f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等.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而广泛流传.长盛不衰。 2.1 木偶戏。广东遂溪县的木偶属“粤西木偶”,具有悠久历史,元朝时已从中原传人广东,是广东木偶的分支。该剧属杖头木偶,操纵方法是“揸竹”,唱曲有粤曲、黎戏、白戏、雷歌等。1955年,广东省曾选拔遂溪县“胜凤仪”木偶剧团的《剑迫郭荣》剧组参加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木偶艺术调演。1959年还应邀到京与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同台献艺,受到国际著名木偶艺术家马耶诺娃赞扬:“粤西木偶戏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卓越的好。” 2.2 白戏。俗称“白仔戏”,主要流行于廉江西南以及毗邻遂溪和广西合浦一带,距今200多年历史。该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廉江市安铺镇附近的曲龙村,初时以竹筒配奏,群众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时至清嘉庆年问(1796~1820),曲龙村艺人到广西、云南等地当挑夫,受到各地戏曲的影响和启迪后,才在演出时加入音乐伴奏,从此“竹筒戏”改称为“白戏”。目前,白戏团体6O多个,主要分布16个乡镇,另外不少女性加入白戏。演唱女腔,受到广大群众赞赏。 2.3 安铺八音。是廉江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艺术。创立者是光绪年间该镇盛名的音乐爱好者李六朋秀才,至今已有8O多年历史。“八音”属民间音乐组织形式,主要由二胡、琵琶、月琴、箫、手铃、扣锣、小钹等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并流传于安铺镇的乡村。解放前,“八音”主要用于游神、娶新娘、祝寿等活动演奏。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80年代,每逢“元宵节”和喜庆的日子,“八音”班,人人长衫马褂,衣冠楚楚,乐器均缀彩带、绒球、五彩缤纷,雅丽夺目,行进徐徐,音韵飘逸,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2.4 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 2.4.1 飘色。流传于吴川市梅录、黄坡一带。主要由色柜、色梗、屏与飘(人物造型)组成,是通过精心设计装饰,使用隐蔽色梗(高级钢材)支撑人物凌空的造型艺术。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从“一飘”发展到“一屏多飘”、“一屏高飘”、“特高飘”等,1989~1990年曾被选在广东民间欢乐节和北京广播电视迎春晚会上表演。 2.4.2 泥塑。据说从明代传下,梅录人每逢元宵节必塑泥像观赏。塑工精巧,人物栩栩如生,多取材于戏剧故事、神话、民间传说。以一组人物为一个场面,反映一个故事情节。20世纪80年代以后。黄坡又首刨“电动彩塑”,人物能移动、翩翩起舞,再配以灯光、背景、音乐、比原有泥塑有了较大的发展。 2.4.3 花桥。据说明代万历年间,梅录隔海村群众想过渡上街闹元宵,比较困难,因此有吕氏兄弟借用屠宰台,架成一桥,供人们欢度元宵。由于人多挤拥,花花公子借机调戏妇女,第三年又多建一座,桥上以竹篷盖璜、封边、开窗、摆设鲜花,张灯结彩,为此称“花桥”,专供妇女行走,原浮桥只供男人行走。1990年,梅录艺人,应首届中国旅游艺术节暨是广东省欢乐节组委会邀请,到广州东方乐园搭设2座花桥。 2.5 东海人龙舞。为雷州半岛民间舞,由数十人徒手搭成龙形而舞,锣鼓节奏独特。据说在观末清初创于市郊东海岛东山圩,盛行于清雍正年同(1723~1734),主要流行郊区、遂溪、海康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只有东海岛东山圩每逢中秋佳节,必在月下起舞。另外,还有雷州的“布龙舞”、“屯兵舞”、“鹰熊舞”,遂溪的“舞鹰雄”、“黎戏”、“斋戏”,吴川的“舞貔貅”、“傩舞”、“打十番”、“舞六将”、“舞二真”、“狮燕舞”、“陶鼓舞”,廉江的“僵歌”,徐闻的“舞鹦哥”,市郊东海岛的“东海嫁”、硇洲岛的“咸水歌”和调顺岛的“草龙舞”等。 3 以寇准、李纲、苏东坡、汤显祖等为代表的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而以近、现代的陈宾、林绍棠、陈兰彬、李文泰、陈昌齐、吴茂信、钟锦涛、莫各伯、冯兆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学者、著名人士,更闪烁着“红土文化”特有的光华。 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历史上开发较晚。文学艺术的发展较迟,只有在明代中期闽南大批移民入雷州之前,才逐渐有部分朝廷贬官逐客李纲、寇准等人在雷州传播中原文化。他们著书立说,尤其是为庙宇、祠堂处作序作记最为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学士苏轼《伏波庙记》、《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次韵子由东楼》,丞相李纲《伏波庙碑记》、《天宁寺闽提花》,胡铨《雷州郡城记》、文天样《雷州十贤堂记》等。 近代要以洪泮洙的散文、陈昌齐的文艺论著和题诗画,林联桂、陈膑、林绍堂、李文泰的诗文,陈乔森的诗画最为显著。其中吴川的林联桂是清道光六年广东著名诗人“粤东七子”之一。李文泰是同治九年名噪一时的广东十大才子之一。另外海康陈膑的‘陈清端诗集)、陈乔森的《亭榕螺;诗抄>流行甚广。吴川的陈兰彬著有《使美白咏调》、《重次千文》·(毛诗札记)/治河刍言》到了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可以说文学艺术欣欣向荣,硕果累累。1988年在洪三泰等人倡议下成立的红土诗社,被誉为“红土上崛起的诗群”。 吴茂信的短篇小说集《暖流》,何银华的《在雷州这块土地》、《笔踪集》和祝宇的《绿色的梦》散文集,林炳泉的《珍珠梦》、《红土春秋》和肖良泰的《红土风流》、报告文学集,陈朱利编写的历史雷剧《林默娘》等掀开了雷州半岛红土文学艺术创作的新篇章。 5O年代钟锦涛的《南海崖边》套色木刻获“全国青年美术艺术展”二等奖、《田间课堂》被送“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选型艺术展”,而以冯兆平为会长的湛江新地版画会于1981年1O月在日本“第十一届中国版画一广东版画展”上,展出湛江19位中青年版画家53副作品。 另外莫各伯、庞建国、董必清等作为国画界后起之秀其作品或出国参展。或国内获奖。 以上这些响誉国内外的国画、版画家为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更增添了绚丽光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