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朗镇崖口村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东南约18.6公里的珠江出海口西侧。南朗崖口飘色是流行于当地各村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会景”、“枭色”、“飘色”等,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据清同治七年出版的《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文字记载的就是南朗崖口飘色的盛况。这一岁时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崖口飘色原为民间岁时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色彩。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与一般飘色不同,南朗崖口飘色以最有当地特色的“秋千色”为主,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时随着秋千上下飘动,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色芯、色脚,更具人性化。
崖口飘色色彩绚丽,玲珑飘逸,富有游行节奏感、故事性强。另外,与崖口飘色一起出巡的头牌、罗伞、彩旗上有精致的粤绣,也是崖口飘色的一大特色民间艺术。
崖口飘色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曾先后到过香港、澳门表演,1988年创办的中山慈善万人行新民俗活动,崖口飘色也有新的发展。但是,由于现在主持崖口飘色出巡和制作色梗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年青一代欠缺学习热情,崖口飘色的传承面临濒危状态。
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景会”、“枭色”、“飘色”等。据清同治七年(1868年)版《香山县志》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会景。”所描绘的就是当年崖口飘色的盛况。这一岁时民俗活动,在南朗崖口村一直沿袭至今。
与崖口飘色一起出巡的彩旗,还有“单彩”和“双彩”之分,“单彩”:就是在一块宽约5米、高约80厘米的布上,双面绣着古装人物,由浓妆打扮的少女扛着巡游;“双彩”:就是用一块与“单彩”同样大小面积的布围成一个“围”,在“围”的外面绣上龙、凤等吉祥物或古装故事人物,然后,用4支竹子穿起来由4个浓妆少女扛着巡游,让人们看到四围都有刺绣。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yan63423019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