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英:半世唱念做打 守护正字戏魂

家乡区县: 河北省辛集市

正字戏,也叫正音戏,因唱“官腔”(正音)而区别于用闽南语系方言(白字)演唱的地方戏。兼具高腔、昆腔、乱弹、皮黄、小调等声腔,有文物戏剧目2600多个,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剧种,被称为“南戏活化石”。  正字戏在明代流入闽南、粤东,后扎根海陆丰,并在港澳、台湾、东南亚等地传播、演出,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传人名片  彭美英,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际木偶联会会员,2012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传承人称号”。她得老一辈正字戏艺人真传,曾是正字戏名旦,表演优美细致,唱腔甜美清丽。
近20多年来,彭美英投身于正字戏的保护、整理及传承工作,支撑这个稀有剧种走出濒危的境况,如今活跃在一线的正字戏演员半数以上出自她的门下。她导演的正字戏《姜维射郭淮》、《百花赠剑》、陆丰皮影戏《哭塔》分别在文化部、省、国际获奖。
“唱一句哀声,荡气回肠;甩一手水袖,如波荡漾。”因保留了戏剧初生年代的古老唱腔、表演程式,正字戏被专家们称为南戏绝响、戏剧“活化石”。它一度濒危,即将消失于世人眼中,是名副其实的稀有剧种。如今,在汕尾陆丰,全国唯一仅存的正字戏表演团体——陆丰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艺术指导彭美英,是正字戏仅有的两名国家级非遗传人之一。自1959年考上陆丰县双喜正字剧团后,彭美英50多年来守护着正字戏,她是一本正字戏的“活字典”。
炎夏八月,为了留存正字戏的影像记录,年过七旬的彭美英指导剧团复排《曹公赐马》、《霸陵桥别》等经典三国戏。她站在台下,眼睛紧盯舞台,稍有瑕疵便喊停,亲自示范说戏。“大到声腔咬字、小到一招一式,都不能有错。”彭美英对徒弟们要求十分严格。连续十几天,每晚录影到凌晨,彭美英都是最后离开剧团的人。
彭美英出生于陆丰的医务世家,从小酷爱艺术的她毅然选择了正字戏。上世纪50年代末,她考取了汕头戏曲学校正字戏表演专业,是当时正字戏专业招收的四名专业演员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彭美英是正字戏名旦。她曾在惠东与老师陈宝寿同台主演《百日缘》。1978年,全国都在恢复演古装戏,陆丰开办了戏曲培训班,学员有25名,她是该班的主要老师,专注于培养正字戏的接班人。
正字戏的老辈艺人们相继去世,彭美英是目前唯一亲炙过正字戏艺术泰斗陈宝寿的人。旧时正字戏艺人们的经典唱腔表演艺术,都鲜活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年轻时,我有一个本领就是过目不忘,每晚除了自己演戏外,一有空,我就会看老艺人演戏,他们的表情、神态、步伐、手势都印在我的脑子里了,我希望让它们‘活’着传给年轻人。”彭美英说。
数十年里,彭美英整理编纂正字戏的文献资料,老一辈艺人的经典绝唱被她从脑海里勾陈出来,再将一幕幕写下来,记录成文。在她整理的资料中,正字戏光甩水袖就有50种之多,她还发掘出正字戏的12种指法、近十种步法、基本身段等。在她的苦心栽培下,吴国亮、黄壮营等正字戏接班人也涌现出来了。2008年开始,她历时1年零3个月,耗尽心血熬过许多通宵写完27万字,完成了正字戏第一本图文并茂的专著。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2008年,剧团开门招选34名学员,被选送到粤剧艺术学校和揭阳艺校学习基本功,2012年又招收15名学员送往揭阳艺校学习,且都是90后和00后的年轻小演员,正字戏开始吐出新翠。
“吹不尽的十三腔,唱不完的走沙场。”八百年古老剧种的唱腔古朴苍劲,一字一腔中有道不尽的风华往事,彭美英是正字戏的“戏魂”,她身上流淌着唱不衰、演不尽的精神,让这一古老剧种在历经沧桑之后再度萌芽。

琪琪(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