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府现为河北省邢台市
顺德府历史悠久,禹贡记为冀州之域。同祖乙曾迁都于邢,为京畿地。公元前11世 纪周成王封周公量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春秋为晋国领地。战国为赵国 ,墨守成规区属赵,公元前372年 赵成侯据邢,立信都,秦统一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置钜鹿郡。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更襄国在此建都”。东汉属魏郡,三国时公属钜鹿郡、广平郡。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后赵都襄国置襄国郡,邢地属之。 隋开皇十六年废襄国郡置邢州,邢称邢襄始于此。唐天宝元年改为钜鹿郡,至德二年复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为信德府,金复改为邢州。元中统三年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改府为顺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属京师,清属直隶省,辖唐山(今邢台市隆尧县)、内邱(今邢台市内丘县)、平乡(今邢台市平乡县)、邢台(今邢台市邢台县)、沙河(今邢台市沙河市)、南和(今邢台市南和县)、广宗(今邢台市广宗县)、钜鹿(今邢台市巨鹿县)、任县(今邢台市任县)共9县。1913年废。顺德府今为邢台市,范围大致相同.
府文庙
在邢台市顺德路北段西侧市政府院内原有一处高大的古老建筑,这就是顺德府文庙大成殿。
顺德府文庙,唐代称文宣王庙,宋、元时统称孔庙,明、清称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的主要建筑,位居于全庙的中心。殿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建造在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石砌台基之上。通体七楹,面阔二十一米;前后三跨,进土十五米。单脊歇山顶,飞檐四起,檐下斗拱三跳六铺,脊上二鸱吻东西对列,整个大殿造型,庄严肃穆。
顺德府文庙的始建时间,据《顺德府志》载:“建自唐,寻废”。邢台市在唐初已为上州,按朝廷规定,必须建立相应规模的文庙。此庙在唐末荒废后,宋代多次维修。到了元朝建国之初,忽必烈提倡尊孔,“诏修天下孔庙”。于是,顺德府文庙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得到重修。明朝天顺四年(公元1460)和成化六年(公元1470),又曾先后两次,由知府亲自主持扩修文庙大成殿。正德元年(公元1506),又修建了文庙灵星门,并加筑甃泮池石桥。到了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进士出身的嵩县人王守诚做顺德府知府,到任不久即倡议“拓地扩修文庙”,加筑了四周的围墙,遂使文庙的规模渐臻完备。入清以后,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又于文庙灵星门左右增建门楼,气势更加宏朴。
大成殿是文庙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时代,也是知识分子设馔祭孔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各府、县的主要官员,都要到文庙行“释奠”礼。学童入学和年青知识分子考中秀才后,也要到文庙行“释菜”礼。
顺德府文庙中其他建筑均已被毁,唯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被河北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大成殿移建于达活泉公园内。
城隍庙
据《邢台县志》(乾隆本)记载:顺德府城隍庙县治西北,正殿三楹、后殿三楹,翼房二十间,前为仪门、为钟鼓楼,右前为石坊、为大门、为戏楼,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知县王心悟创建。
从历史地位上看,依据明代洪武二年朱元璋给城隍神的封爵定级,顺德府城隍庙属于正二品级别,朱元璋同时敕令各地规定城隍庙的建筑规模要与地方官衙厅堂相同,各地方官赴任必须先到任所城隍庙向城隍神宣誓就职,且对城隍的祭祀,必须由当地最高官员主祭。并有一府一县不得有两座城隍庙之规定。
火神庙
顺德府火神庙,又叫火神真君庙,位置就在今邢台市桥东区府前南街南端路东96号。它的始建年代为明代天顺四年,即公元1460年。清末民国时期又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扩建,现有占地面积1771平方米,存有建筑6座,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格,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庙不象中国古代建筑群中有主轴线的那一类。它的建筑布局具有结构紧凑,巧用地形的特点,这与它处于瓮城内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瓮城内狭小的面积不允许展开中轴线,并在中轴线两侧布置多座建筑。
进入火神庙正门,北侧为二道门,里面坐北朝南就是火神庙的主体建筑 真君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105平方米。内塑火神真君像,开路神方弼及显路神方相分站左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