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镇汪口村,全村共有464户,人口1646人,下辖13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耕地3702亩,林地38657亩,面积11.02公顷,汪口现已建成集古文化、生态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使全村从单一的经济结构走向集旅游、加工、商贸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年接待游客已近10万人次,先后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据《永川俞氏宗谱载》,歙县簧墩俞昌迁婺源的第九代孙,宋代朝议大夫俞杲于宋大观三年(1110),由附近陈平坞(已废),迁到今汪口村后的郑婆坞(现俞林标宅前),再由郑婆坞逐渐向河边扩展。从此,汪口人在这里耕读并举,儒商结合,繁衍生息
。
历史
1263----1380年前后,汪口村的人口剧增,俞氏祖先励精图治,一批民居逐步兴建,汪口村初具规模。
1375年前后,明代官府还在汪口设立了第一个行政机构——用于投递公文的汪口驿铺。
1405年--1687年,汪口的先人“亦儒亦商”跻身于徽商行列。当时汪口木业和茶业商人生意如日中天,他们苦心经营,财富迅速积累,一批官邸、商宅、祠堂、牌坊逐步兴建。汪口村的中心渐渐东移。 1730年后的乾隆盛世,汪口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俞氏宗祠、平渡堰、一经堂、懋德堂、四世大夫第、四宜轩、养源书屋、存与斋书院、柱史坊和同榜坊等著名建筑,都在此后的160年里相继建成。汪口官路正街,这条繁华了几个朝代的商业街,也在这近2个世纪中得到发展、完善。
(一)空间布局总体概况汪口村前低后高,枕高山,面流水,沿溪流由东向西延伸,迤逦展开。村前隔河的“向山”如一扇绿屏,气势壮观,使汪口发展形成了“山——水——市——居——田园风光”的村落布局形态。其村落空间的布局近似网形,以一条官路正街做“纲”,十八条直通溪埠码头的主巷道连着错落有致、纵横发展的小巷,将民居织成一个个“目”。村中东西向的主街道——官路正街,全长670米,青石板铺地,商铺夹道。兴盛时遍布全村的商号有120余家,官路正街现存的古商铺建筑还有66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虽然明洪武年间以后,朝廷对民间建筑有严格的“三间”等级限制,但汪口古村落的建筑型制仍相当丰富。布局上除规定的正屋并排三间以外,又视功能需要在正屋的前后左右建庭院、书斋、橱房、作坊、花园、牲畜圈栏等余屋;子孙繁衍,不足以居,就以回廊三间的型制往后扩建。如该村“慎知堂”就有三进六堂,14个大小天井、2个塾馆及1个前院加一个花园。
(二)规模、设施及保存状况古街巷:古街1条,官路正街;古巷18条:鱼塘巷、水碓巷、祠堂巷、酒坊巷、李家巷、双桂巷、小众屋巷、大众屋巷、柴薪巷、四通巷、桐木岭巷、汪家巷、上白沙湾巷、余家巷、下白沙湾巷、赌坊巷、夜光巷、油榨巷,及60余条弄堂。石桥:聚星桥、曹公桥。古房屋:俞氏宗祠、一经堂、懋德堂、大夫第、述德堂、慎知堂、生训堂、守训堂、积善堂、养源书院、存舆斋书院等计265幢,建筑占地面积27000多平方米。古水利设施:为使商船更好地通行和深水码头的建设,以及防洪缓水势的需要,婺源的大学者江永(1681年——1762年)在距汪口村水口处设计建造了“平渡堰”。堰坝成曲尺形。曲尺的长边拦河蓄水,曲尺的短边与河岸夹道形成通船航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通舟、蓄水、缓水势的矛盾,是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奇迹。古消防设施:一是有天井的大宅都置镇宅缸,既蓄水以防火灾。二是各房股添置水龙。三是体现在建筑结构上,如墙面不开大窗口、屋顶的封火墙、巷道及水沟等等。古排水设施:汪口村的地形前低后高,本身不易积水,村内又有18条随巷而建,直通大河的排水沟,因此,历史上汪口从未发生过水患。
(三)重点建筑
俞氏宗祠
:位于村东头,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包括花园、书院,总占地面积1116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形式,分三进(门楼、享堂、寝堂)两个相连四合院落。前后进各五间,中进三间,木板卷棚做顶,青石板铺地。整个祠堂以细腻的木雕工艺见长,凡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雀替、驼峰等处均巧饰雕琢,采用深雕、透雕、缕空雕的技艺,人物鸟兽仿佛呼之欲出,山水花果无不形态逼真。
平渡堰:因形似曲尺,当地人俗称“曲尺堨”,位于汪口村水口河中。由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字慎修,婺源江湾人)设计建造。平渡堰南北长120米,宽15米。其南端靠岸,北端堰堨头向上折成曲尺形,离岸空有6米宽的舟船通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蓄水、通舟、缓水势的矛盾,是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杰作。平渡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繁盛之时,汪口村有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转运。堰体虽经200多年洪水冲击,依然片石无损。
养源书屋:养源书屋座落于汪口下街桐木岭巷石级顶部。由赐封奉直大夫(从五品)、翰林院待诏俞光銮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80年)建造。在书屋院门围墙上,有县衙于光绪十年三月二十三日刻石明示碑文,落款为“钦加同知衔特授婺源县正堂吴鹗”。书屋由前院、课堂、塾师室、厨房等组成,占地120平方米。前院内有一棵古木樨。
存舆斋书院:座落在酒坊巷,朝东八字大门,门首有翘角门楼,少雕饰;有小青瓦盖的四水归堂披檐,形成大方套着小方的天井,天井上没有楼层;自天井进入正厅有敞开式砖木构架,上方是斜格木栅栏装饰;屋内除栅栏托和护净有几组简洁的线条雕刻外,再无一处雕刻。宅内挂着3副古木刻楹联,自上而下分别用楷书、隶书、行楷书写,书体流畅猷劲,落款均为“王杰”,且有冶印。
一经堂:座落在李家巷中段,其主人俞念曾是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州同知(五品)。他从“人遗子,金满籯,吾教子,惟一经”的古训,将自己的厅堂取名“一经堂”。一经堂占地面积为150平方米,三间两厢。其特点是,石库门枋的门面砖雕、石雕简朴,而室内的梁、门、槛、护净等木雕则精雕细刻保存完好。天井有非常讲究的排水系统。
俞念曾:建于公元1795年(清乾隆60年)。占地面积250平方米,三进五间,院子北面有一间专供闺秀生活起居用的“绣楼”,绣楼花槛雕工别致。正堂檐角、门面上下,砖、石雕构图讲究,物体逼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大夫第:现存大夫第有两处。一处在李家巷,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建的一座官宅。占地为200平方米,是一幢回廊式建筑,其石库门的石雕精美绝伦。右隔壁还有一间完整的生活起居室。另一大夫第在四通巷,也是回廊式建筑,比李家巷的大夫第更有气势,保存也更完整。
生训堂:是汪口村的一幢明末建筑,屋内极少雕饰,梁枋上只雕几组简洁的线条,窗户上是很朴素的方格窗门。外墙用开砖装斗,前厅内墙用2米高,80公分宽的青石板做墙裙,庄重而坚固。
守训堂:建于乾隆年间,在柴薪巷内。超脊马头墙,有临巷更楼。进入大门通过更楼才进入院内。院子是一个小巧的花园,花园边上是一个私熟馆。进入大门通过过道就是靠墙天井。正屋有一进三间,两厢二层结构。楼上正间存有供奉三代祖先牌位的神龛。俞运行宅建于清代。石库门枋上有飞檐戗角、重瓦斗拱的门罩。门枋上下左右雕有精致的人物、场景、花草等砖石雕刻。大院门楼内侧上方有麒麟送子砖雕。大门朝东,大门内是被徽商赋予聚财降福、四水归堂观念的高深天井。客座与厨房在东边,正厅与客座之间是女主人寝室。女主人寝室之所以设在此,是方便她内外兼顾照应周全。客座楼上是绣楼。
官路正街:始建于宋代大观年间(约1110),繁华于清代初期。古街道东西向,呈弯月型,青石板路面,全长约670米。全村340余幢古民居,其街面上就占了150余幢。古街建筑均砖木结构,粉墙黛瓦,有二至三层和三进规模。官路正街上的老屋,一般不设庭院,只有店面、客座和橱房设施。据《婺源县志》载,汪口古为重要的水陆码头,“通舟止此”。明末清初时期,沿街家家设店,商旅辐辏,裕丰同茂、悦来和德通、以及裕馥隆、发芬源、等老字号店铺茶号鳞次栉比。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长街,既有清新寂静之感,亦依稀可感昔日商业码头的繁华。汪口村落地势前低后高,极具层次。先人出自于严防火烛,便利排水和人流出入等考虑,故从街头至街末,设置了从溪埠至村落纵深的酒坊、双桂、柴薪、四公、赌坊等十八条主要巷道;开设了与巷道相连的十八处溪埠码头。给当时河滩上常停泊的百十号商船装卸货物提供了方便,对汪口这个“草鞋码头”的经济贸易交往与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想来婺源玩的话,这个景点也不可错过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