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历史

家乡区县: 江苏省沭阳市

  宿迁,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河湖交错,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和“蚕茧之乡”。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称。宿迁是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也是人类起源中心之一,被誉为地球上的“生命圣地”。

  宿迁市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经济在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3位。在先秦中原文化的东部有一片土地,那就是被清代乾隆盛赞为“第一江山春好处”的江苏宿迁。这个城市历史悠久,境内有江苏省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下草湾文化遗址”,是中国历史上不以成败论英雄西楚霸王项羽的故里,《史记》中说“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便为现在的宿迁。 地级宿迁市1996年建市,现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湖滨新城开发区、洋河新城,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46万(2010末),语言为中原官话(宿迁市区)和江淮官话(泗阳县、泗洪县部分)。是黄淮地区、江苏北部新兴的城市。

历史文化

  宿迁境内发现的长臂
猿化石,距今1000多万年,是亚洲迄今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之一;在淮河岸边,5万年前便有先人临水而居,称为“下草湾人文化遗址”。相传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公元前113年,泗水王国在此建都,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秦代置下相县,东晋设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改称宿迁至今。宿迁风光秀美,景观众多。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宿迁,赞叹宿迁为“第一江山春好处”。 宿迁,原名宿豫,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

文化艺术

  宿迁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区域内包含两种方言语系:沭阳、泗阳、泗洪属江淮方言区,宿豫区、宿城区属狭义的北方方言区。因其方言声腔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沭阳、泗阳为淮海戏流行区,泗洪为泗洲戏流行区,宿豫、宿城有淮红戏以及琴书、大鼓、评词等曲艺品种。民间艺术繁荣,旱船、高跷、花挑、跑驴、舞龙、舞狮等艺术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长期以来形成的岁时、礼仪风俗也很多,如祭灶、过年、二月二、上巳日、六月六等,在婚丧嫁娶、生育寿庆上的仪式和席面也别有一番程式。生活上,因该区历史上为旱作物产区,居民以小麦、玉米、甘薯等为主食,可加工做成煎饼、馒头、粉丝、曲酒等,以吃面食为主,但自“旱改水”后,逐渐改为以吃大米为主,居民多喜食葱、蒜、辣椒,冬季习惯腌制大白菜、雪里蕻、萝卜、大头菜等备冬。酒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洋河大曲、双沟大曲久负盛名,均位居中国名酒之列。

旅游景区

  2006年以来,宿迁市先后入选“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中国城市效益竞争力十强” 、“2008中国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和“品牌中国金谱奖”,“旅游城市新锐品牌”,被评为“2009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品牌名城”。全市现拥有国家级旅游景区点31家(其中4A级2家),星级旅游饭店27家(其中四星级6家),旅行社43家。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配套的发展格局和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产业体系。2009年,预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15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11.90%和12.76%,接待入境游客2.68万人次,创汇2120万美元,同比增长11.20%和12.82%,各项主要旅游指标增幅均在10%以上,继续领先全省。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wxcuxushuang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0825734.html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wxcuxushuang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38987018

 

 

amber26(2014-11-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